农民享福了!传统种地的方式都变了
文化信使/王庆民 编辑/赵盼
王庆民 摄
我种过地,深知土里刨食的艰辛。今天骑自行车遛到15千米外的一个小村,见一个老年妇女,端着一把塑料水舀子,正在地里补苗。见我停下车子张望,她直起腰儿,“溜达呢?”主动和我打招呼。“今年雨挺好哇,咋没抓住全苗儿呢?”我问。“嗨,你不知道,不是让野鸡扒拉的吗。”说着,又传来野鸡的叫声。“野鸡,又是保护动物,又不能打。”生态意识已深入民心,可庄稼人又得多付出艰辛。动物的利与害没有绝对的,我心想。老农民很健谈:“年轻的都走了,零零碎碎的活,就得自己干。”看我疑问的眼神,她说:“大片地,机播,用不着那些人了。”这话又引起我深思。以前春种,老少齐上阵,牵牲口、扶犁、点钟、点化肥、踩格子、培土、拉簸索,施土肥的还得滤粪,抗旱种的还得挑水,根据干湿状态还得及时压磙子。一副犁杖少说也需五六个人。现在,拖拉机系列配套,主人只要把种子化肥除草剂预备到地头,其余就不用管了。机播的土地,行列均匀,美丽如画。
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仅从种地就看到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正在减轻。尤其近几年不失时机的人工增雨,给广大农民送来了喜悦。山坡地还林还草,不适合耕种的搞林木果树经营,打井抽水上山,滴灌、喷灌、株灌,既节约水源,又效果好,把人们从肩挑车拉的繁重中基本解放了。
王庆民 摄
庄稼地的活,以前重体力多。抗旱打水绕辘轳,打50斗,气都不够使。现在,抽;覆地膜,猫腰敷土,腰都直不起来。现在,用覆膜机。生产工具现代化代替了劳动力。有一位扎着头巾带着口罩的妇女边往韭菜地里撒着化肥边浇水,还蘸水擦着摩托车。我说:“浇菜按时间收费还是按亩数?”“按电字。井和泵都是我家的。”
扁担挑筐都成文物了。有的人家还有,但一年基本用不上了。春种秋收拉东西有车。农家出身的我,总爱到四周农村去,我感到,农村人正在逐步走向幸福。孙中山先生号召“同志仍需努力”,一个时代的飞跃,有目共睹。习近平提出:“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核,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基石,这三风不纯,再美的山水也缺乏灵气。”发展经济,讲究正气,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