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几年前的支援农业,你是否也有同感
——记一九六五年六月海龙一中师生支援农业
文化信使/曹永玲 编辑/繁花似锦
我的中学时代,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支援农业。那时的我们,一听说周日去乡下劳动,都乐得蹦高。远离城市的喧嚣接触大自然,是那样的新鲜、美好。
我们各自带着饭盒,早早地到学校集合。男女学生都穿着洗得干净的褪了色的补丁衣服,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军人家的孩子会穿父亲的军装,穿父亲的军用解放鞋,背上军用书包。这样的打扮把大家的眼球都吸引过来,让人羡慕不已。其他同学,有的戴着草帽,有的背着水壶,有的直接把水装到瓶子里拎着。
当我们唱着歌浩浩荡荡走过市区时,很多家长抱着怀里的娃娃、领着未上学的孩子,寻找队伍中自家上中学的孩子。学校每个年级8个班,三个年级,每个班都50人以上。可见大队伍的壮观。
早上七点,我们已站在稻田埂上。生产队的稻田真大呀,一眼望不到边。踩着田埂上的杂草,脚面痒痒的。我们挽着裤腿,光着脚丫,真有些不习惯。社员们早把秧苗不规则地扔在稻池里,一望无垠的水田,蛙声一片。灿烂的太阳光把水面照得金光耀眼,清风吹皱了水面,波光粼粼。举目远望,连绵不断的山峦在薄雾的笼罩下有些朦胧……
教我们插秧的农民伯伯腰间别着旱烟袋,笑呵呵地给我们讲解怎样插秧,应该注意些什么,我们认真地听着。
镜面一样的茫茫水田里,时不时有蹦到脚面的青蛙,把女同学吓得嗷嗷乱叫,男同学却在一边嘲笑我们胆小。为了证明我不胆小,我抓住一只青蛙把它远远地抛入水中。现在想起来,对我当时的举动有些后悔,不知那个青蛙有没有被摔伤。哎!当时我根本没想那么多。
随着一声哨响,两边拉绳的社员已把绳子拉直,拉绳是为了控制行距和间距。我们左手握着秧苗,右手均匀地分出一绺急忙插在水里,按绳子上系着的小布条,控制间距。插好的秧苗,一趟一趟的,直溜溜的,没有弯儿,看上去非常整齐。秧苗绿油油地站在水里,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身腰。大家争先恐后地忙碌着,谁都怕落后。刚开始大家觉得好玩,你追我赶,可越来越力不从心,已接近跟头把势。插秧的队伍是男女混在一起排队,这大大地帮了女同学的忙。女同学没插完的地方,男同学会接应一下。拉绳的社员哪里知道我们的苦衷,我们连直腰的时间都没有啊。眼见绳子一个劲地往前挪,我们也拼命地往前跑着插。哪里还顾得上虫子的的叮咬,青蛙的鼓噪。
尽管累得要迷糊,同学们没有一个叫苦。只有一个信念,下定决心去争取胜利。我们继续坚持,回眸远望。一池一池被我们编织的绿锦就像一一块块绿色的地毯,整齐地在天地间铺开,美丽壮观。我们被眼前的一切陶醉了,我们很有成就感,我们好像长大了。千人以上插秧大军都是清一色的青少年,我为当年的我们自豪!
哨子拉着长音响了几遍,这是田间休息的信号。我们直起酸酸的腰,走到甬道上,坐下休息,拿起水各自喝起来。之后,我们就开始交流最近大家争看的红色小说《林海雪原》,书中少剑波、杨子荣、孙达得、刘勋苍和高波这些英雄人物让大家敬佩不已。小分队的医生小白鸽就是我们这些女孩子的偶像,小白鸽的英雄事迹鼓舞着我们,长大了我们也要向小白鸽一样去当女兵。
书中的反面人物,如座山雕、小炉匠、一撮毛、许大马棒、蝴蝶迷和八大金刚等让我们深恶痛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完全沉浸在故事当中。
复工的哨子响起来,我们又回到各自的位置。休息这半小时,真的解乏了。随着绳子的移动,我们又快乐地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
中午,我们就坐在田间吃午饭。这时,大家打开饭盒。有带高粱米饭的,有带玉米饼子的,有带大米饭的,有带鸡蛋的,也有带馒头花卷的……饭菜是五花八门。大家互相串换着吃,边吃边说着话,疲劳一扫而光。
吃过午饭,身上懒洋洋的,插秧的速度减慢了,但大家积极向上的劲头并没有减弱。手法熟练了,虽累,也显出几分轻松。收工的时候,我们排好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往家走。空饭盒时不时地碰撞着羹匙、水瓶,发出咣咣当当的响声。一路上各班都唱着歌,看这劲头,同学们早把累忘到脑后。
这正是:
生龙活虎少年郎,坚韧不拔小姑娘。
苦累面前何所惧,主席思想来指航。
[责任编辑 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