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工作从这里开始(瞿军)

摘要: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刚几岁时,随父母从重庆迁移到乐山牛华镇。镇上有家国营企业的机器厂,父母就在这家工厂工作。当时的机器厂,类似于一个铁器加工单位,厂子不大,人也不多。

我的第一份工作从这里开始

文化信使/瞿军(四川) 编辑/赵盼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刚几岁时,随父母从重庆迁移到乐山牛华镇。镇上有家国营企业的机器厂,父母就在这家工厂工作。当时的机器厂,类似于一个铁器加工单位,厂子不大,人也不多。

  新来的时候,我们一家五口同另外五户人家同住一排茅草屋,茅草屋紧挨在厂子旁边。厂子四周,都是农户的房子和长满庄稼的农田。我就生活在这小镇边缘与农村的混杂处,处于一个非常狭小而贫穷的天地。

  童年是没有玩具的童年,也是无忧无虑的童年。

  因此,我是一个典型在野地里疯跑中长大的孩子。所认识的人,除了几户姓唐、姓王、姓汪和姓刘的茅草屋邻居,就是厂里的叔叔、阿姨及附近农家的孩子,还有看地的蔡婆婆,守农场果园的袁大叔。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乡下孩子。

  家穷,书也读得不多,小学在牛华二码头小学就读,总共上了九年学。

  在那个年代,这九年所谓的上学,其实一小半是在寒暑假,学工、学农、学军中度过。读了九年书,连拼音都没学过,几乎是半个文肓。我后来学到的许多知识,都是业余时间自己看书所获。由于拼音基础没有打好,至今在电脑上写东西都是用手写板,速度慢不说,还常常写错字。

  九年书读完,所面临的选择是当兵、下乡、考大学,接父亲的班到厂里当工人,或到社会上自己寻找一条合适的生活之路。

  我在没有更多可选择的情况下,开始到父亲所在的厂里当了一名临时的打铁工。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我所干的打铁工作,与传统意义上的打铁不同。我们打铁使用的铁锤有两种:12磅和48磅的大锤。机器厂已由小到大,当时发展到能生产橡塑加工机、玻璃纸成型机等多种产品。我们的工作,是把长约4米、直径0.5米的报废橡塑机轧辊,用大锤、楔子砸成小铁块重新回炉。12磅的铁锤还好掌握,48磅的大铁锤抡起来很费劲,一锤稍偏,掌楔子的人手肯定砸断,抡锤既要力气又要技术。

  这样的打铁,又苦又累,抡一天下来腰酸背疼,第二天都难恢复。可为了生活,第二天还得接着干。

  打铁的几个师兄,年龄都比我大许多,其中一个代哥是结了婚的人。他们都有力气,而我尚处在身体成长阶段,要将48磅的大锤抡圆很难,只有抡12磅的小锤。大家也尽量照顾我,不让我抡大锤,一怕我闪腰折胳膊,二怕砸到掌楔人。

  我们干的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我每月到手的工资,几乎只有他们一半,有时甚至是三分之一。尽管如此,还是很开心,毕竟是自己挣来的钱,交给母亲可以补贴家用。

  这份打铁工作坚持了半年多。考虑到将来有门手艺好挣钱生活,在父母同意下,我辞掉这份工作,改行去大集体学泥水匠。父母也很支持我这样做,毕竟我十七岁的小身板太弱,让他们担心,深怕我伤了身体。

  (本文原载于蜀风文苑微信公众号,本网在发表时有改动。)

小链接
  瞿军,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居四川绵阳。发表小说、散文及诗歌作品百余篇。著有散文集《心灵的旅行》、小说集《桥头堡》。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