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曾被遗漏却必被光阴铭记的“北燕后人”冯永谦(张松)

摘要:新中国第一代考古人、东北资深考古学家冯永谦先生,今年已是83岁高龄了。他的那些老同事、老朋友们,多已病卧家中,不问世事,这些年更是纷纷谢世,而他于耄耋之年竟被社会广泛需要,至今仍活跃在一线上。

曾被遗漏却必被光阴铭记的“北燕后人”冯永谦

文化信使/张松 编辑/赵盼

2018年1月上旬,冯永谦先生(右)于广东高州长坡镇旧城举行的冼夫人诞辰1505周年祭祀大典上,与高凉冯氏宗亲会会长冯金卓先生(左)合影留念(张松 摄)

  中国第一代考古人、东北资深考古学家冯永谦先生,今年已是83岁高龄了。他的那些老同事、老朋友们,多已病卧家中,不问世事,这些年更是纷纷谢世,而他于耄耋之年竟被社会广泛需要,至今仍活跃在一线上。这一次,他来到了距老家辽宁万里之遥的广东高州,肩负着一项重于考古事业的社会使命:为“岭南圣母”冼夫人的夫君谯国公冯宝之墓的重修,设方案,定格局。

冯永谦先生于高州深夜为冯宝墓重修设计方案(张松 摄)

冯永谦先生(左)与茂名著名企业家冯春强(右)合影留念(张松 摄)

冯永谦先生(右)在高州水库内的冯宝墓遗址前做实地考察(张松 摄)

  冯永谦先生已考古63年,一生著述数千万字,涉猎领域甚多:东北地理、古代长城、中国陶瓷……甚至对玄奥的红山之学,他都有专著问世。不过,他研究最深、付出最多的是辽金史学,而十六国南北朝时代的三燕领域则非其专攻。但恰是这一他学术生涯中的“盲点”,特别是三燕之中长期俯首于慕容盛名之下、常被一笔带过的弱小北燕冯氏,却与他渊源极深,深到他必须用53年的熬磨与等待、 凭不可预知的天降奇缘,方可践行这跨越南北、蓄涵千年的人生使命。而这,已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所能承载的了,它已远超了庞博考古的林林总总。

1965年于北票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冯永谦与徐秉琨主持发掘,此文物曾代表辽宁陈展于上海世博会(张松 摄)

1965年,由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冯素弗墓出土的北燕铜鎏金桑木芯马蹬,冯永谦与徐秉琨主持发掘,现为央视认定的“辽宁国宝”(张松 摄)

  1965年,当出土于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古墓中的四颗印章拿到冯永谦的老师,有“东北考古第一人”之誉的李文信先生眼前时,李先生立即断定:墓主是北燕权臣冯素弗;当年,冯永谦于此墓中清理出500余件文物,其中两件特别重要:一件是鸭形玻璃注,一件是铜鎏金桑木芯马蹬。玻璃注曾代表辽宁参展于上海世博会,马蹬刚被央视“国家宝藏”节目选为辽宁国宝;自1965年起,半个世纪后,在2015年的白雪隆冬之日,在2016年北票久旱初雨之时,在2017年大地回春的复苏一刻,年过八旬的冯永谦于冯素弗墓前专门为来自广东高州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别离故土1500余年的北燕王族后人讲述北燕的历史,讲述当年发掘冯素弗墓的进程,讲述流逝岁月的曲曲折折,听着听着,人们听出了光阴背后的深情与感动。

2018年1月上旬,在高州最古老的长坡镇旧城冼太庙内,今年86岁的冯培元老人(左)与今年83岁的冯永谦(右)一见如顾(张松 摄)

  冯永谦见闻广博,但在2013年前,却从未听说过南国的冯宝与冼夫人,他也从未去过粤西,更未听说过高州。但时值今日,人们纷纷私下这般议论:冯永谦这枝“北冯”与茂名的“南冯”千年前会不会是一家子?为什么他们都来自河北?为什么当年是冯永谦去发掘冯素弗墓?为什么他三番五次与北燕后人万里相逢?为什么连冯宝之墓都选中他来设计?为什么那些茂名冯氏见着他就格外亲切?以致有半个冯氏血统的高州电视台副台长叶明在北票一见到冯永谦时,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您长得太像我姥爷了!”。

冯永谦先生(左)在高州博物馆内听陈冬青馆长(右)做馆陈高州文物讲解并拍摄(张松 摄)

冯永谦先生在高州长坡旧城冼太庙考察当地文物图片展(张松 摄)

  需要补充的是,不搞三燕专题的冯永谦先生,却带我去寻冯太后永固陵,去找决定慕容国运的二狗湾古城与参合陂古战场。在山西巍峨方山,在包头九曲黄河,在凉城澄碧岱海……在三燕寻踪的山河巡礼中,“北冯”助我目睹了中华的盛丽,感知了传承的震撼与雄沉。

  血统的考证,千头万绪,但人生的经历与相近的价值观,喻示着北冯、南冯有着共同的境界追求,有着一样的家国情怀:唯用一好心。

冯永谦先生拜高州冼太庙内的冯宝、冼夫人像(张松 摄)

冯永谦先生拜高州冼太庙内的隋左武卫大将军冯盎像,他曾写过冯盎随隋炀帝征东的古战场考证文章(张松 摄)

  2018年伊始,冯永谦应高州冯氏之邀,在沈阳第一场瑞雪初降之际,踏雪“南飞”,不远万里来到仍绿意葱茏的高州,冯春强、冯金卓、冯博文等北燕冯氏后人带他去了很多地方:高州的冼太庙、良德水库中的冯宝墓、曹江镇的高凉岭、雷峒村的冼公祠……他作为来自冯氏辽宁故土的特邀嘉宾,在长坡镇旧村最古老的冼太庙,参加冼夫人诞辰1505周年的盛大祭典,并敬献花篮;他还在夜色中,在高州冼太庙拜祭了冼夫人,拜祭了冯宝、冯仆、冯盎、冯智戴、冯君衡、冯元一等北燕一家人,他早年写新民辽河西岸的“武厉逻城新考”,写冯盎曾随隋炀帝征东的一处古战场,那时的冯盎在他的书里,这一次,他在高州见到了“本人”。

冯永谦先生(左三)在高州长坡冼夫人中学校园内为学生讲课并合影留念(张松 摄)

冯永谦先生(右)在高州长坡冼夫人中学校园内的高州长坡中学与北票西官中学两地友谊树前,与高州长坡镇冼夫人中学校长吕国环(左)合影留念(张松 摄)

  他还和周恩来总理的侄婿任长安先生走进高州长坡中学(也称“冼夫人中学”),在冼夫人塑像旁,给渴求真知的孩子们讲人生,从冼夫人的“唯用一好心”到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课,会让不少孩子们铭记一世一生。

在高州长坡镇旧城冯宝公祠内,北燕王族后人冯锦信(左)为冯永谦先生(右)讲粤西冯氏传承(张松 摄)

  冯永谦今年83岁了,为中国的考古事业奉献了大好年华,他的成就、人品、追求,不需盖棺即可定论。人们对他的新年祝福是:“冯老,再活一百年,还有不少事等着您做呢!”

冯永谦先生在高州长坡旧城冼太庙内拍摄出土文物(张松 摄)

  他依旧笔耕不辍,他依旧健步如飞,他依旧心怀如昨,他坚信人生最终比的是贡献与付出,价值与情怀,在他的考古生涯中,未来永远充满着探索与激情,人生没有结束,只有不断的开始,一切过往,皆为旧章!

冯永谦先生(右二)在高州长坡旧城冯宝公祠内与北燕冯氏后人冯廷勋(右一)、冯锦信(左二)等人合影留念(张松 摄)

冯永谦先生在高州冼太庙前的祭典现场拍摄(张松 摄)

冯永谦先生在高州冼夫人像前留影纪念,这是他此生第一次来高州,肩负神圣使命(张松 摄)

冯永谦先生(右)在高州听高州电视台名主持人李健(左)讲解高州文笔塔历史。他曾于2015年底在北票冯素弗墓为李健讲北燕历史(张松 摄)

冯永谦先生在高州长坡旧城冯宝公祠前留影纪念,他此行为设计冯宝墓重修方案而来,他与北燕有着深厚的血脉渊源(张松 摄)

小链接

  张松,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供职于辽沈晚报社,为该报历史文化专版“摆渡辽河”主笔,副刊部主任记者。从事辽宁历史文化研究已近十年,出版及参编著作达十余本,达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辽宁风情小镇》《三燕寻踪》等。近些年,在为朝阳、北票与三燕后人间牵线搭桥、积极宣传朝阳历史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