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特稿
挨骂也要说的建议
文/禇驹
清明刚过,多年来搅心扰神的那个建议终于按捺不住了——即使挨骂也要大声说出来!
此建议是:从现在开始,无论您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的),请大家都来关心、参与城乡祭奠专用焚化炉建设事宜。
提此建议,主因有三:
其一,当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大量农村人口正向城市汇聚,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过去因烧柴、放牧等活动对芳草秀林的“侵扰”正在减少,加上多年的封山育林,使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然而,林丰草茂的同时,任何一种野外用火行为、尤其是上坟烧纸的习俗,让火烧山林、涂炭生灵的危险指数不断攀升。
其二,每到清明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了防火,各级政府除了采取层层开会、提要求、发文件、发电报、签责任状等措施外,还要动用“天眼”(卫星)巡察,严令消防人员高度戒备,更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乡村干部,打着宣传标语、带着防火工具,不辞辛苦地驻守路口、蹲守山头,消耗了太多的行政成本,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周而复始,令人慨叹。
其三,为祭奠亡人,很多城市居民选择在十字路口焚烧祭祀用品,不仅弄得城市乌烟瘴气,一不小心还会引发各种安全事故,以往的教训极其深刻。因此,建设祭奠专用焚化炉,有必要城乡统筹考虑、同步推进。
那么,如何落实此建议呢?主要想法如下:
——科学筹划,确保效果。在每一个村落周边、每一座城市近郊,根据人口密度确定所需焚化炉数量以及建筑面积大小。在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建筑材料,精心设计建筑样式,同时兼顾外观颜色与周围环境、民俗文化、民众心理相协调,辅以必要的祭祀文化包装,突出其专用功能、公益属性,保证全程安全。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建管并重,确保长期使用。
——舆论引导,依法规范。要加强正面舆论引导,边建设边宣传。同时,重视发挥社会团体、知名人士的带头作用,尤其要发挥好丧葬服务人员(俗称“白事先生”)的作用。在尊重传统祭祀习俗、保留健康文化基因的前提下,以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务实态度对民众强化引导。在此基础上,建议地方人大适时出台地方法规,并把有关内容写进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循序渐进,坚持正向引导与依法治理相结合。
——创新模式,加强示范。专用焚化炉投入使用后,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对千百年来民间自发形成的祭奠流程进行改革,植入新的感情寄托元素。譬如,辽西地区的民众祭奠先人时,可以先去墓地压坟头纸,摆好鲜花或供品,表达追怀的情感、寄托哀思后,再到焚化炉旁焚烧“表文”和祭品。同时,也可以组织有关民俗学者研究网上祭奠、河海祭奠等新模式,引导传统祭祀习俗走向无害化、文明化、现代化的轨道。
——特事特办,群策群力。对有些不适宜建设专用焚化炉,但火灾隐患较多的地方,应秉持实事求是、特事特办的原则,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发动群众自己想办法,在不影响他人、不违法占地、不破坏环境、不引发火灾的前提下,不限建筑材料,不限建筑样式,可以就近、就地建设简陋但却有效的焚化设施,以弥补公共焚化炉数量上的不足。
总之,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从减少到杜绝祭祀引发的火灾隐患入手,稳步改变长期以来普通民众“随大流”、“法不责众”、“只要加小心就不会有事儿”等各种心理,逐渐消除百姓心中“敢于”野外用火的“胆气”(尤其是野外烧荒、焚烧秸秆等危险行为),让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更加安全,给美丽乡村、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撼山易撼习俗难。我的建议或许会招致一些人的误解、谩骂,但只要能对环境安全有益、对天下苍生有利,不管挨多少骂也要说出来!然而,限于文章篇幅和笔者语言表达能力,难免挂一漏万或失之偏颇,敬请专家指正,欢迎网友拍砖!
交流驿站:2996382758@qq.com
[责任编辑 赵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