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九门口记游(王庆民)

摘要:立秋前一天,天灰蒙蒙的。不时飘来的雨丝,驱走了令人烦躁的暑气。早8点,我一家八口:我和老伴儿、大儿子和他的两个女儿、二儿子儿媳和他们的儿子,来到了中外闻名的水上长城九门口。

九门口记游

文化信使/王庆民 编辑/赵盼

王庆民 摄

  立秋前一天,天灰蒙蒙的。不时飘来的雨丝,驱走了令人烦躁的暑气。早8点,我一家八口:我和老伴儿、大儿子和他的两个女儿、二儿子儿媳和他们的儿子,来到了中外闻名的水上长城九门口。

  我的一家只差我的大儿媳没来。她上班营业,为的生计呀。

  九门口坐落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西距山海关15公里,跨九江河,迤逦蜿蜒于群峰之间。九江河从两山峡谷中穿过,河宽百米。九座水门架在河上,形成“城在水上连,水在城中流”的气势。

  走在九门之上的时候,雨渐大了。山、城都在朦胧着。那城砖都被细雨洗得干净,湿漉漉的,平添了几分凝重,分不清哪些是古老的幸存、哪些是新的打造。真和假融洽在一起,竟也天衣无缝。看着九门桥墩的水渍,下降了有1.5米。桥洞中卖水果的“知情者”告诉我,“天阴、雨季,怕水大,先放了。”我才知道九江河水平时没这么大,下游有截流装置。或许也是橡胶坝之类,可我没看见在哪儿。

  走在城墙下的水门中,看到那花岗岩的墙体上挖有安门的窝窝儿。我知道这是修复的了。因那窝窝儿并没有门转动的光滑,显然是“修旧如旧”的功夫还浅些。这历史知识我是知道的:在那战争岁月,没有洪水时,这九门是关着的。来了洪水才打开门。

王庆民 摄

  我的孙女孙子早就高兴得嗷嗷叫喊着向长城的高处跑去,边跑边拍照。高兴真是孩子们的。

  雨还在不大地下着,可他们早就扔下了伞。我不得不把伞挂在城楼垛口上。没人拿,登上城头的只我一家,其他游人还没上来呢。我的两个儿子驾车260公里,竟然占了“鳌头”,这急性子,和我一样。

  到山腰的时候,小雨转成凉飕飕的雨雾,天也越来越明亮。抬头望隐没长城的崇山峻岭,近的果树、远的松树,青翠如洗。山峰间隆起一团一团的白雾,在青峰翠谷间变幻着神奇。那云遮雾绕的古垛口,在山巅天际,演绎着永远也说不完听不烦的故事。

  古时,这里称一片石关,后来明代大将徐达重修长城,九门架在滔滔的九江河上,才有了九门口的名子。历史上,这里就是咽喉之地。从徐达到李自成、吴三桂,殊死决杀,上演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活剧!直奉大战,九门河谷哀鸿遍野,血漫城垣。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兵临城下,血洒疆场。

  站在九门口城垣高处,放眼一望,城墙内外苹果挂满枝头。套着苹果的小袋儿经雨一淋,黄黄的,在碧绿中闪着光彩。游人渐渐地来到门口,离得远,听不到他们喧嚣。“野旷天清无战声,”我心里在感慨。

  兵家必争的残酷之地,现在成了人们的娱乐地。这个时代被我们赶上了,这多么好哇!我真祝愿险峻的要塞,永久是娱乐之地。

  九门口外有碧云寺,进门的的时候,收票的告诉我:你们可以先去碧云寺,一票通的。我们没有去。驱车离开的时候,见南面依山而建的寺院气势非凡。碧云寺的匾额隔河看得清清楚楚。据说它始建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军师刘伯温选址,开国元勋徐达奉旨修建,明太祖朱元璋御笔亲书“碧云寺”匾额。

  寺庙我没少进,主要是欣赏建筑雕塑艺术。可这么宏阔的“敕建”我为何不去瞻仰呢?九门口刀光剑影,残杀声声,可这历代的膜拜焚香起啥用了呢?不看这虚无的祈祷吧。

  这样想着,风驰电掣,驶出山口,细雨中我们转向了天下第一关。

小链接

  王庆民,蒙古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退休于朝阳师专,副高级职称。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楹联学会会员、朝阳市作协会员、朝阳市诗词学会会员,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爱好写作。有诗词、散文、小说、楹联、教学论文等发于《诗词》等各级报刊。曾被评为朝阳市优秀楹联家。有一些作品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