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说辉煌
——2016年仲秋西北游记之八
文化信使/刘国琳(辽宁大连) 编辑/繁花似锦
我们“汗蒸”在吐鲁番盆地里。
这是中国大陆的最低点,海拔为-155米,四周高山阻隔风雨,整个盆地向日倾斜,向日葵样追光而生。所以,吐鲁番盆地热度超南京、武汉、重庆,是 “火洲”。
我们到达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景区时,正是9月6日12点15分。天热似火,烧烤模式。
“柏孜克里克”维语是“山腰”之意。千佛洞修凿于木头沟西岸的砂土质断崖间,分三层,现存洞窟83个,有壁画的40多个,保存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涵博大精深的故事,往往藏身荒凉寂寞的地方。这里,举目荒沙,鸟兽不顾。谁会想到,它曾是西域麴氏高昌国〔499-640年〕近150年的都城?石窟形成、繁荣和衰落过程,像火焰山温度计,显示历史年轮的辉煌与成败。
因为有厚重的历史而无炫目景色,我想起这是散失在沙漠里的繁荣会所。
这是西域古国高昌的故城,与楼兰齐名。
这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与敦煌并肩。
因“地势高敞,人广昌盛”得名,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历经1300余年的变迁,于公元14世纪毁弃于战火。汉唐以来,它连接中原中亚、欧洲枢纽,是世界古代贸易和宗教文化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方之一。
打量着高昌故城的断壁残垣,13世纪末战乱中废弃的“可汗堡”,惟余10多米的外墙基宽和高墙,散乱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
麴氏王朝统治高昌长达140年之久,国王麴伯雅曾举办过史无前例的商品交易集会(万博会),世界各地商人云集,还吸引了隋炀帝慕名参观,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麴伯雅。
导游把我们领进38号石窟,这里四壁、天穹壁画鲜艳夺目。地面有歪斜白钢圈围的土床,导游说这是唐僧译经诵经的地方。我存疑,有史为证。
唐僧(602年―664年),法相宗创始人玄奘,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贞观元年(628年),26岁的玄奘未等唐太宗批准,即偷渡西天求法。这一去,长途跋涉五万余里,17年在印度那烂陀佛教学院学得大小乘各种学说,积累了渊博的三藏佛典,东归时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译佛典75部1335卷。但“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的前科让他顾虑重重,他在国外给皇帝写信悔罪,得到皇帝原谅后,才于公元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到达长安,受到李世民的接见。
《三藏法师传》记载:公元638年,玄奘被国王麹(音屈)文泰亲迎入城。摆国宴,王捧盘,强留法师以引迷愚不成,则佛前结义,约定取经还日请住三年……送别提供足够玄奘20年用度的物资和人员,这等国宾,能怠慢于石窟么!
这一别,竟成诀别。公元640年麴文泰闹独立,跟大唐叫板作对,终致灭国之灾,麴受惊吓呜呼哀哉。
片晷千年,尺宅万里。清朝苟延残喘时,清代学者徐松《西域水道记》对克孜尔石窟做了披露,这给强盗提供了掠夺信息。自1903年起十年间,日、德、俄、法、英等国所谓的学者专家以研究为名,将90%的壁画切割下来运回本国。至今,还在其国家博物馆珍藏展览,炫耀着他们强盗的无耻和罪恶。
还是静静地听听毛阿敏的歌曲《历史的天空》吧。鼓角铮铮,弓弦嘈嘈,势如拍岸惊涛。大气磅礴的旋律,苍凉雄浑,泣血染尘。荡气回肠的曲调,抒写着沉重的哲理,历史的咏叹,仿佛火焰山那刻骨铭心的纹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责任编辑 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