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傣寨曼丢村
文化信使/李秀敏 编辑/明月
12月5日这天,马大哥大嫂约我们去曼丢村看傣族原生态的千年古寨,我们起早准备,欣然前往。上午9点多在嘎洒镇下了一路公交,有很多蹦蹦车等候在站点,马大哥上前讲价,两个人10元,三个人以上15元,我们雇了两台蹦蹦车前往曼丢村。好长一段都在修路,蹦蹦车颠簸前行,9点半我们顺利到达,马大哥他们的车走错路,晚到一会。一下车就惊喜连连,在这个千年古寨傣族风格浓郁的牌楼显著位置,竟悬挂着毛主席画像。牌楼左手边是一个好大的鱼塘,七八寸长的罗非鱼不惧岸边喧闹的游人,畅游在清澈的池塘中。右手边十多台组团旅游的大巴车和中客整齐地停在广场上,后面还有几辆旅游车陆续缓缓开进。
我们顺着花团锦簇飘着红旗的通道往村里走,刚进牌楼就看见一个奇特小巧的建筑,旁边连接两个清水池,马大哥说这是傣族村寨的水井。傣家人是个水文化浓郁的民族,他们认为水是生命的源头,是圣洁美好的象征,是大地之神。他们对水的敬畏、爱护、开发与使用,世人无可比拟。曼丢村的这座水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水井防护顶平台,中间建有一个主塔,周围簇拥着六座小塔,每个塔顶立着一根铁针,上面挂着风铃和金属三角旗。井座绘有精美的浮雕,井内镶一面镜子,利用反光观察井水的清洁程度。一座水井的建设,反应出傣族人民的聪慧美好和对生活的热爱。傣家水井建成之日,要为水井开光,请和尚诵经祝福,村民盛装载歌载舞庆祝,以后每年的这天都要祭祀神明淘洗水井。
曼丢村的来历有两种传说,相传,有三位美丽的傣族姑娘在这一带放马迷路了,发现这里有水井,就长久居住繁衍生息至今。另一种说法:“曼”在傣语中是村或寨的意思,“曼丢”在傣语中为“拎着的寨子”。古时这里是专门负责傣王宫官员出行拎东西村寨。因此得名“曼丢”。曼丢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人字屋顶,灰瓦方柱的傣族民居,在椰林古树群中若隐若现。两层干栏式阁楼,一层悬空放农具车辆,二层通透凉爽,有会客厅和主人的卧室。卧室有自家祖先的神灵,外人不可窥视惊扰。方形木柱可防蛇入宅,墙壁或竹编或木制,精巧而美观,房檐上端金色底面绘有孔雀开屏的图案。村寨里有很多织傣锦、缝傣衣、编竹篓、制慢陶、打造银器的作坊。一个个复古的作坊,散落在香花浓郁的热带水果树下和绵延的古树雨林中,构成曼丢村古朴的原生态风景。
村寨最高处有座佛寺,外表与民宅差不多,佛堂里却是金碧辉煌,这里拜佛不说阿弥陀佛,而说吉祥如意!傣族的每个村寨都有佛寺,而且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村民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商铺开业、盖房打井、几乎所有民事活动、节日庆典都要请和尚念经祈福。傣族男孩子八九岁要剃度出家,在佛寺里学习佛经、傣文和傣族文化,古时候这里是傣族人唯一的学堂。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出家当过和尚的男子才最有知识。傣族姑娘非常崇拜有文化的人,每年春天到了傣族青年谈恋爱的季节,小和尚也在傣族姑娘挑选的范围中。云南十八怪之一,小和尚可以谈恋爱,你在西双版纳大街上,看到小和尚骑摩托车带着傣族姑娘逛街,或者在烧烤摊和傣族姑娘一起吃烧烤,那是见怪不怪的寻常事。
我站在佛寺前眺望,整个村寨和对面山峦尽收眼底。郁郁葱葱的橡胶林和平坝上的鱼塘是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附以房前屋后的热带水果、自家甘蔗红糖和各种手工工艺制作收入,加上近几年兴起的原生态民俗旅游,每户年收入十万二十万已是寻常事。行走在村寨里看到的每一个傣族同胞,都是笑容满面喜气洋洋。我沿着弯弯曲曲的水泥路下山,一户古老的竹楼旁,几个女孩挤在一棵树前用手机拍照。我凑近一看,原来是杨桃树和鸡蛋果树交织在一起。圆圆的鸡蛋果和五角星的杨桃相拥相伴,你分不出是那棵树结的果实。这两棵交织成一体的果树,正像我们国家的汉族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交融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繁荣,振兴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责任编辑 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