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黏豆包(史庆友)

摘要:黏豆包是我家乡的一种特色美食,作为春节期间的民俗食品,深受农民的喜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具有北方年味儿的特色食品了。

黏豆包

文化信使/史庆友(阜新)  编辑/繁花似锦

  黏豆包是我家乡的一种特色美食,作为春节期间的民俗食品,深受农民的喜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具有北方年味儿的特色食品了。

  黏豆包是用黄米面等黏性面和豇豆或小豆等为馅儿做成的包子。

  黄米有大黄米、小黄米之分,大黄米是由黍子去皮而成,小黄米是一种有黏性的谷子去皮而成。不论是大黄米还是小黄米,都必须淘洗后趁湿磨面,经发酵后做包子皮。近几年城市出现豆沙馅儿的豆包,俗称豆沙包。农村豇豆或小豆都是自家产的,很少有人买豆沙馅儿。

  随着社会进步、人口的迁移,在许多城市逐渐出现了白面皮的豆包,为了区分于馒头,还用胭脂在上面点上红点儿,馅儿也逐渐简化,不用豆沙而直接用煮熟的红小豆加糖,看起来,豆包馅儿一粒粒的,很散的。

  黏豆包与其他“包”的区别在“皮”的原料不同——黏。 黏豆包是一种由黏米面制成的特色食品。先将黄黏米淘洗干净,沥干水,用碾子磨成面,习惯叫“压碾子”。那时农村没电,更没有磨面机,全屯只有几盘公用的石碾子。说到压碾子,不但花力气,还要排队,大人们常常没等天亮就顶着星星、冒着严寒去抢头班碾子了。

  在我的家乡,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蒸黏豆包,这是百姓一年生活当中的大事,也是对忙碌一年的一个交待。黏豆包,借“年”的音,取意连年有余。以前,北方不产细粮,每逢年节才供应一二斤白面或大米,黏豆包就是乡亲们最奢侈的食品了,更是小孩们喜欢的美食。还在锅里蒸着的时候,就能闻到那诱人的香味儿。锅一打开,围着锅台观望的我们,见了那香喷喷的美食,早已垂涎欲滴。刚出锅的黏豆包黏手黏牙,一定不能着急吃。听老人们讲,邻居二哥性子急,也是饿了的缘故,干了一天活,进屋时,妈妈正掀锅,忙着说:“妈,这也太饿了。”妈妈说:“等一会儿,凉了再吃,现在太热。”“没事,这么大人了,还怕热?给一个吧!”妈妈发了善心,起出一个给了他,他接过来吹了一下放嘴里了,一是二哥的嘴太大,二是老太太做的豆包太小,再加上豆包太黏,二哥嚼了一下,烫得“嗷嗷”叫了起来,豆包太黏,将一口牙牢牢地沾上了,也是嗓子眼儿太细,咽不下去,嘴里填得太满,吐不出来,牙在热豆包里的滋味可受不了。科学家说牙是人体最硬的器官,但也是人体最怕热的器官。待二哥将豆包从嘴里吐出来,里边几只大牙的神经都受损伤了。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天开始,二哥再也不敢吃热的了。现在想想,吃豆包蘸白糖,条件好的家庭再加点儿荤油,吃起来既甜又香,真是别具风味。

  小时候,每当在外面玩得累了、饿了,回到家里,妈妈早就将豆包在锅里给热好了,有时候手都来不及去洗,掀开锅伸手就拿一个,趁热吃一口,真的是香气扑鼻,其香真的绕梁三日呢。

  蒸黏豆包很麻烦,城里人没有大铁锅,更没有既通气又保温的高粱秆锅盖,往往农村朋友过年前给送些去,都当美食收藏, 吃着也会觉得特别香甜。

  黏豆包的制作是有一定规程的。先将淘洗好的黄米碾成面,用开水和面,发酵24小时以上,再将虹豆或红小豆煮熟、捣烂做成馅儿。将面用手拍成薄饼,将捣烂的豆馅儿放在里面,好好地团起来,黏豆包就包成了。再将秋天采摘晾晒的苏子叶,垫在下面,防止黏锅。黏豆包蒸出来后,一两顿是吃不完的,要放在室外一个大缸里冻着,等正月家里来了客人,再拿出来重新上锅蒸,味道一点儿都不变。

  现在市场上卖的黏豆包有黏高粱米面的,也有黏稻米面的,不论是哪种面,吃着总没有老家黄米面的感觉好。偶尔走到市场上,看到那些农村大嫂朴实的打扮,和她们大嗓门儿的叫卖声,就会想起当年,母亲忙忙碌碌蒸黏豆包的身影,想到这些,年味儿就浓了。

小链接

  史庆友,网名:无风无浪。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政府退休公务员,朝阳农学院毕业,省、市、县三级作家协会会员;市、县诗词学会会员,高级畜牧师。多年坚持写作,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有作品发表于《辽宁日报》等媒体。出版了散文集《心语》《心曲》。分别获蒙古贞文学奖、阜新文学奖。摄影作品《村头》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摄影展中荣获一等奖。在网络上发表作品200万字,多次参加网络征文并获奖。

 [责任编辑 昕晨]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