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腊月里的黏豆包(辛春艳)

摘要:北方人直爽、热情、性格火辣……这不,进了腊月,北方人的真性情袒露无疑。一到腊月,人们都开始忙碌着备年货,杀猪、宰羊、蒸豆包是北方人过年必有的流程。

腊月里的黏豆包

文化信使/辛春艳  编辑/繁花似锦

  北方人直爽、热情、性格火辣……这不,进了腊月,北方人的真性情袒露无疑。一到腊月,人们都开始忙碌着备年货,杀猪、宰羊、蒸豆包是北方人过年必有的流程。尤其是上了年岁的人,最喜欢黏豆包和黏糕,这是一种北方传统美食了。不知延续了多少年了,自我记事它已存在。豆包、年糕多少年来是过年不可缺少的主角。据说黏豆包还一定的喻意呢,因包豆包要发面的“发”意喻“发财”、“发家”,蒸黏豆包的“蒸”象征“蒸蒸日上”,所以每到年根儿家家户户都会蒸上几锅黏豆包,借喻自己家来年“发财”,生活“蒸蒸日上”。也许正因为它的喻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许是古老、勤劳、智慧的北方人民在为过去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大米、白面紧缺现状所做的一种对生活的调剂与发明,腊月里吃黏豆包一直是北方人固有的风俗。

  记得小时候,我常住姥姥家,每到腊月刚入门,姥姥就张罗着蒸豆包,姥姥家人口较多,算上我也有十几口人,而姥姥是个非常好的过日子能手。她总想着让一家老小吃得好一些,就想着法儿地改善伙食,粗粮细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可以把黄米变着花样做好几种食材,她能把它变成黄米粥、黏豆包、黏糕、黏饼子,一下子我们的食物就丰富了很多,一家人吃起来津津有味,别提有多高兴了。

  如今,生活变好了,物质极大丰富而有些传统却在渐渐消失或是边缘化。但作为北方人,黏豆包却一直是人们的忠爱。如今姥姥已去世了有几年了,母亲却把当年姥姥蒸豆包的手艺传承了下来。现今正值腊月,母亲那热情高涨、忙里忙外张罗的样子还真让我想起了姥姥。大上个星期天,我回家看到母亲正忙着把黄米加工成面再和苞米面按一定的比混合成黏面放到热炕头上发面呢,说是要蒸豆包。母亲现如今也已花甲之年,虽然体力活儿干起来有些吃力,但常年的劳作经验还是有的,统筹方法运用自如,就如蒸豆包发面来说吧,发面同时也不落闲,而是在大锅里支火煮豆,豆通常用豇豆或红豆。而母亲做的豆包又与普通的豆包不尽相同,母亲的豆包的特色就在于馅儿的做法与众不同,母亲的豆馅加了特制的玫瑰花,再加少许的白糖,由于工序不同,材料不同,味道就大有不同,它的味道甜而有玫瑰的花香,吃起来味香而悠远,回味无穷。而做这些准备工作大概要一两天时间吧,而这些食材都是她亲自种的,算是自给自足吧。也许是因为所有的食材都是出自她的双手而得,所以,母亲每到蒸豆包时,看到在她那忙里忙外的脚步里,感受到了她那发自内心的满足。或许这满足有对生活的满足和对儿女们的满足吧。年青时不懂母亲那种满足感和热情,每次望着母亲夸口赞美她那豆包时,也就不曾深深体会母亲的心情,其实也许是她想通过她夸张的表情引起我们对吃豆包的兴趣,也或许是对自己劳动的一种表扬吧。麻木的我们似乎还觉得厌烦,心想这破豆包啥好吃的,反正赶不上大米饭、馒头好吃,还在这炫耀个啥。我很少理会母亲的黏豆包,更别提夸赞了。

  对黏豆包的这种无视以及无情一直伴着我走过好多年,每年也只是象征式的吃些,而母亲准备黏豆包的热情不曾低落过,一直延续至今。每年腊月一到,母亲就会打电话让我们回家拿她为我们准备好的豆包。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做了母亲的我。或许是岁月的沉淀,或许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口味有了变化,或许是对母亲及渐远去的岁月的一种眷恋,我确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那曾经让我厌烦的黏豆包,每到腊月之时就会想吃黏豆包,很想念的那种。或许是因为有母亲的味道,才如此让我依恋,也许是人们对黏豆包所蕴含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或者它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亲情和文化吧。

小链接

  辛春艳,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毕业于辽宁大学,现任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长江路小学教师。曾获得区优秀教师、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喜欢文学,喜欢把生活中的点滴汇成文字。让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流于笔端记录下岁月中的模样。

  [责任编辑 昕晨]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