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飘香的豆包(王铁兰)

摘要:“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农历戊戌年还没等来临,年味早已浓浓。

飘香的豆包

文化信使/王铁兰  编辑/繁花似锦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农历戊戌年还没等来临,年味早已浓浓。当我准备蒸豆包时,记忆的闸门不由自主地打开了,一桩桩往事浮现在我的眼前。笔者年逾古稀,之所以能蒸一手好豆包,那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母亲去世十几年,但她的音容笑貌我永远也忘不了。我身上有妈妈的影子,不管是做人还是做活都很相似。

  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受父亲的熏陶,也认识很多字。讲起大道理来一套一套的。曾记得她经常嘱咐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人:“你对别人的好,要忘记,不要找人情。别人对你的好,要永远记住,还要懂得回报。”所以,我们从小就懂得人活着,要有情有意,要学会感恩。

  她勤劳,活计好,更是我学习的榜样。她的杀猪菜很受欢迎,蒸的豆包极好,既干净又筋道香甜,全屯的人都望尘莫及。很多人都向她请教,她会毫不保留地告诉人家。

  至于做法很复杂,主要原料是大黄米兑小米,兑得相当合适,不粘不笨,恰到好处。母亲蒸豆包,我和父亲打下手。所以,她精湛的手艺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先把两种米放在容器里,再把从大井刚打来的水放在里面,洗六七遍,米锃亮发光,然后放在大盖子上滴尽水分,再套上毛驴到碾棚碾面。每次都要找两个人帮忙筛面,大冷天手冻得像猫咬似的,也不能停。等把面碾完,开始和面,用烧得翻花的水烫面,和得很硬。再用大被盖上,开始煮豇豆,烧热炕,面发得快。别人家面发了后再压下去再发一遍。母亲一宿不睡觉,看着面刚一发起来,不管几点钟必须得包,不管半夜还是后半夜,都得起来包豆包。包时比较费劲,因为面比较硬,豆馅团成球。蒸出的豆包又香又筋道,还干净。大家都非常喜欢,十里八村的亲朋好友都爱吃妈妈蒸的豆包。每当他们来串门,妈妈总是给他们打包带上点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很怀念母亲,她心灵手巧,为人善良,光明磊落。尽管她老人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从母亲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妇女的美德。

  母亲以高尚的人格感染着我,以优良的品质影响着我,把豆包飘香的手艺传承给我。蒸豆包虽说是一个不起眼儿的活儿,可技术含量很高,豆包里包含着浓浓的妈妈味道。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食品,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载体和情感纽带。我们要永远传承和沿袭,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生根发芽、开花结硕果,让这种独特的“基因密码”永远发扬光大!

小链接

  王铁兰,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退休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退休后又应聘于富民高中,工作了12年。如今赋闲在家,经常写一些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每年百余篇文章见报。经常参加省市征文比赛,多次获奖。经常参加社会活动,被评为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评为市模范家庭。
[责任编辑 昕晨]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