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这种大场面吃饸饹,你怀念吗?(才春新)

摘要:老家,曾经有一种风味名吃叫饸饹。

农家这种大场面吃饸饹,你怀念吗?

文/才春新(辽宁葫芦岛)  编辑/繁花似锦

  老家,曾经有一种风味名吃叫饸饹。

  饸饹,是一种家庭制作的食物,就像如今家里做的擀面条一样平常。饸饹并非无名小辈,那可是登得上御膳房的。据说,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就非常喜欢吃饸饹。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一生戎马,奠定了大清朝的百年盛世。有一次,康熙皇帝指派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摸底统计,按图索骥寻找名吃时,点到了当时叫做“河漏”的,随命人依法炮制。吃后频挑大拇哥,赞不绝口。而当时正值水患严重,他曾六次南巡,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闻“河漏”一词心中深感不快,遂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至此,饸饹这一地方小吃便身价倍涨。

  老家的饸饹是用饸饹床子压出来的,所以也叫压饸饹。一张饸饹床子有三尺多长、半尺宽、一尺高。它看似简单,其实也别致,整个床子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一块三寸厚的托板;中间是直径三寸左右的圆孔槽,槽底安着一个苞米粒大小的铁片;上头是一个木头压手,压手中间按着一个与托板上孔槽相匹配的圆形夯木,前头一个方形的框架把托板和压手固定在一起。架在农家大锅上,那气势就够威风的了,更不用说这个大物件并非家家有的。据说出于一种不可名的忌讳,山屯里只有盖新房的人家才有,还是请屯里木匠活儿非常棒的手艺人精工细作的。

  做饸饹看似简单,实在称得上是一门手艺,因为不同手艺做出来的味道也不同。好的饸饹既要有如粉般细滑,又要口感特别劲道。关键的第一步是和面,一般多是高粱面和苞米面,也有极少人家用荞麦面的,它们的颜色或白、或黄、或黑,不同的颜色味道也不一样。不论哪种面通常都要掺些榆皮面,那是天然的粘合剂呢。俗话说:“软面饺子硬面汤”,饸饹面一定要硬,和好的面经过十几分钟的饧面过程,再反复揉搓,一直揉到面筋有了足够的韧性,做出的饸饹才特别劲道,有嚼头。也有一种特别口味:把苞米去脐、浸泡,拿到磨盘碾碎,和成面放到大缸中发酵,待到面团微酸(这种面千万不能发酵时间过长),做成微酸口味的饸饹。

  和好面,大锅添水烧开。饸饹床子架到锅上,饸饹床子上带眼的漏面铁片要正对锅中央,把一块面下到圆孔槽里,面块不要把漏眼填满,然后把夯木对准槽子慢慢地压下去,最好一气呵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饸饹就被挤压至锅中,锅中的饸饹面宛如蛟龙在水中翻滚,那场面还真是气派。大红枣木的饸饹床子,古朴厚实地横跨在大锅之上,饸饹面全然不顾下面的滚汤蒸腾,装一槽子,压一锅,装一槽子,压一锅,细细的,如米线般的饸饹面,丝丝不沾,线线不断,任锅里煮,笊篱捞,筛子盛。

  一般清明前后,正是家里有上梁、打顶等大事的时候。农家人盖房子,尤其上梁打顶那可是一等一的大事情。村子里精壮劳力几十人一起来帮忙。那个做饸饹、说饸饹、吃饸饹的场面,做派和声势,简直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饸饹面交响曲。院子里七大姑、八大姨们帮忙做饭,连说带干地切肉、剁肉,择菜、洗菜、切菜,烧火,揉面、压面,吆五喝六地捞面、晾面、冲水,一次就要做十几斤的饸饹面。开饭的时候,就在院子里,满院子里的人说说笑笑、你一碗我一碗,吃得热气腾腾。看上去透着舒心、快意、红火和热闹,农家人要的就是这个人情、人缘、人气和人脉。

  饸饹曾经热闹和温暖了一个年代。那时候几乎所有的乡镇都有这种传统面食,即便没有饸饹床子的,清明前后也会借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吃上一顿美味劲道的饸饹面。对于一些出门在外的人来说,一碗热气腾腾的饸饹面,更有着浓浓的家的味道。

小链接
  才春新,笔名梦凝,辽宁省葫芦岛市张相公屯人。葫芦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文学,热爱家乡。2014年末开始创作,先后有各类作品发表于《葫芦岛日报》等报刊杂志。

[责任编辑 昕晨]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