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来到朝阳,一定要尝尝这样美食
文化信使/张丽(葫芦岛) 编辑/繁花似锦
在火热的夏季,如果来朝阳游玩,我建议你最好去尝尝朝阳的特色小吃——饸饹条。
走在朝阳的大街小巷,你不难看到很多有特色的饸饹店铺。
一天中午,我和同学在特色小吃一条街上闲逛,一边遛达一边观察各家的生意。无意中发现,每一家饸饹小吃都爆满,买卖兴隆。
同学说这条小街的各种小吃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味道极为正宗,做得也特别干净,每天都有很多顾客在这条街上品尝朝阳小吃,尤其是饸饹条,可以说是当地最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不仅味道纯正,而且价格低廉,深受顾客青睐,卖得是相当红火。
想吃饸饹条的欲望,诱使我们走进一家门面显眼的店铺。店里的饸饹条分别装在两个白钢桶里,一桶盛着玉米面的,根根晶莹剔透。一桶盛着高粱米面的,绛红色,好似玛瑙。看一眼,那“色相”就让人食欲大开。在饸饹桶旁边,摆着几个小铝盆,盆里分别盛放着豆腐卤、茄子卤、芥菜丝卤、豆角卤,一打听价钱真的好便宜,大碗饸饹条五元钱一碗,小碗的仅仅三元,这价位应该说是大众化小吃了。
服务员热情地端来饸饹条的时候,我顺便开了句玩笑:“卤子要钱不?”
那是一个性格非常爽朗的女孩子,笑眯眯地说:“卤子管够,真的分文不要。”我调好卤子,尝了一口饸饹条。还别说,这饸饹条做得真的是味道香纯,劲道光滑,软硬适口。特别是那个芥菜丝卤子,吃出了纯粹的儿时家乡味儿。
我看同学吃的饸饹条比我碗里的短小,就问她为啥不一样。她告诉我说长一些的叫饸饹,而短的叫饸豆子。我这才知道,竟然还有饸饹和饸豆子这样的区分。
吃着饸饹条,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吃饸饹的情景来。
记得小时候,如果吃一顿饸饹,对我们这些幼稚的孩子来说,无异于是一件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事。那时,我们村子有一百左右户人家,可是,做饸饹用的饸饹床子却没几家有。所以,想吃饸饹是得需要排号的。在屯里,谁家要是一年能吃上几顿饸饹,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我母亲是个非常慈爱的勤快人,只要是看见别人家孩子吃了什么,当然也不会叫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不着的。我们家做饸饹的时候,出去借饸饹床子几乎都是我的事,有时候排号就得排几天。还有,做饸饹时候烧火也是我的美差,虽然烟熏火燎的,我也愿意干。我特别喜欢烧火的时候,看着大锅里呼呼地冒着热气,母亲一边用手往锅里压饸饹,一边用筷子拨拉饸饹条。母亲说,那是怕饸饹条粘一起“并条”,所以得不停地用筷子把饸饹条拨拉开。我仔细看着,感觉挺有趣的。
那个时候,家里做的饸饹都是用榆树皮面兑在高粱米面里,所以做出来的饸饹带着榆树皮的清香,口感特别柔腻光滑,还分外筋道。盛上满满的一大碗饸饹,配上母亲做的酸菜卤子,或者是咸白菜粉条卤子,那时候感觉比吃什么都香。母亲看着我们兄弟姐妹狼吞虎咽的吃相,脸上总是带着非常惬意的微笑。
记得有一回,我们好长时间没有吃到饸饹了,就央求母亲做一顿饸饹拉拉馋。那时候,弟弟正是身体发育期,饭量也大,一口气吃了好几碗。到了晚上睡觉前,一个劲地说肚子不舒服,有些胀肚。母亲知道弟弟吃多了,况且榆树皮面也不太容易消化,就把弟弟搂在怀里,不停地给弟弟揉着肚子。当时,我看见母亲的眼里噙满了泪花。
记得有一年,朝阳地区特别干旱,几乎是颗粒不收。据老人讲,不知道是哪个皇帝给封的,朝阳地区十年九旱。我那个时候小,懂的也不多,只是听大人们随口一说。没有粮食吃,当时国家给发返销粮的,大都是玉米。母亲怕我们吃的东西太单调,她特意找人做了一个插板子,用玉米面给我们做饸饹吃。插板子做出来的饸饹没有饸饹床子做出来的饸饹长,就是现在吃的饸豆子吧。但是,我们依然吃得很香甜,似乎里边融入母亲慈爱的滋味儿。
有人说,当你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你的饮食习惯,你的生活习性,都会和这个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是的,离开出生地,由山村的农家进了城市,尤其是到了现在这个恋旧的年纪,最想品尝的就是母亲做饭的味道。母亲做饭的味道,就是家乡饭菜的味道,是我一生无法舍弃的味道。
将近中午,我无意发现了一个新奇的现象,在很多家饸饹店铺附近,集聚不少推着三轮车子的女人,流动地卖做好了的饸饹条。车子上的喇叭不停地喊着:“饸饹,饸饹,好吃劲道的饸饹……”
想想从前,看看现在,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饸饹应该说已经不是儿时那样经常期盼的食品了。但是,勤劳的朝阳人,却把这些特色传统小吃一代接一代传承下来,留下了怀旧的情结。
不过现在没有榆树皮面了,饸饹都是玉米面和高粱米面兑白面做的。经过改良的饸饹依然保留着家乡特色,有智慧的朝阳人,用勤劳的双手,传承了悠久的小吃文化。
(图片由张丽拍摄)
[责任编辑 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