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龙抬头
文/石书仁 编辑/昕晨
农历二月二,因其月之“二”与日之“二”数字相重复,故为我国传统的“七重”节日之一。又因其月之“二”与日之“二”皆为双数,寓“好事成双”之意,故二月二又是一个在“七重”节日中占有特殊地位的节日。
特殊的节日,必然会有特殊的节俗活动。唐代以前的节俗活动主要有踏青、迎富和花朝、挑菜两大项。[唐]孟浩然《大堤行寄万七》中说道:“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旧时二月二有迎祭富神以求富之习俗。[唐]韩鄂《岁华纪丽・二月》“巢人乞子以得富”注:“昔曹氏时,二月二乞得人子归养之,家便大富。后以此日出野採蓬茲,向门前以祭之,云迎富。”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五为百花生日,故称此日为“花朝节”。又有以农历二月初二或十二为花朝节者。《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亦称“花朝”。
时间的万事万物,总是在变化中。时至明代,二月二的节俗活动已由踏青、赏花变成了“祭龙”。抑或说是自明代始“龙”已成为二月二节俗活动之主角。[明]刘桐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自此,“龙抬头”已被定格为二月二这一传统节日之代名词……
龙为我国民间信仰中的动物类神灵,平日里深居水府,每当天下出现旱情的时候,天庭的玉皇大帝都要调遣龙向人间降雨。为此,民间对龙十分崇拜。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则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则为万物生长之先决条件,故此,人们可把“龙抬头”与“庄稼丰收”视为同义词。
那么,究竟何为“龙抬头”?
从二十四节气方面看,二月二前后为“惊蛰”,标示天气渐暖,一些冬眠的蛇(俗称“小龙”)和蚯蚓似乎是被春阳和春雷惊醒一般,开始出来活动,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从天文学角度来看,我国古代把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宿,连成了一条龙的形状,称为“东方苍龙”。每当春季到来,黄昏时“龙角星”(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相传,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布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採来了降龙木,搅浑河水,降服了小龙,迫使小龙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布雨。这一天正好是二月初二,后来人们便认为二月二为“龙抬头”日,并把二月二定名为龙头节。
好戏连台,另有传说。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立了“周朝”。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说女子做皇帝是大逆不道,当即命令龙王三年不准下雨,以示惩戒。龙王心眼好,不忍生灵涂炭,于是就背着玉皇大帝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闻讯后大发雷霆,并将龙王逐出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广大黎民百姓感激龙王降雨之恩,天天对天祈祷,最后终于感动了玉帝,于二月二这天将龙王释放。从此,龙王又抬起头来兴云布雨,滋润禾苗,造福民间。
因二月二既是龙抬头之日,又为百虫露头之时,故二月二之节俗活动主要有引龙和除虫两大项。
引龙,即将“龙”引进家宅。引龙多在有水的地方进行,其方法有二:一是撒灰引龙。吉林《海龙县志》载:“(二月)二日,俗谓龙抬头,各家由门首至井沿撒一灰线,曰‘引龙’。又以灰线撒成圆形,曰‘撒灰囤’。”辽宁《铁岭县志》载:“(二月)二日……当日未出时,各家用灶膛灰,由水缸处撒出大门,至附近井沿止,谓之领苍龙出,引青龙入。”二是汲水引龙。河北《蔚县志》载:“(二月)二日,各家晨起汲水,名曰‘引龙’。”绥远《清水河县志》载:“(二月)二日……比户居民,必于黎明前往井泉汲取新水,置乾隆钱于水桶内,名曰‘引钱龙’。”
除虫,即清除害虫。除虫多在居室内进行,其方法有二:一是熏虫。河北《乐亭县志》载:“用香油煎糕熏虫,则物不蛀,且以避虫蚁”;“煎豆饼熏虫,则不蛀物”。二是咬虫。“咬虫”,即炒豆子吃,或者吃蝎子、虫状的油煎食物。山西《虞乡县志》载:“(二月)二日,每人各吃麻糖若干,谓之‘咬蝎尾’,取其形似也。”
二月二节俗活动不仅是一次热烈庄重的农事节日庆典,同时也是一次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盛会。这一天,老太太要拿着笤帚疙瘩挨屋敲打炕沿,嘴里还要不断念叨“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女主妇要把用红纸剪成的“剪刀铰蝎子”、“公鸡吃蚰蜒”等图案的“窗花”贴在室内墙上或窗纸上,以示除虫。做妈妈的要把用细麦秸串制的“龙尾”和“小盖帘”缝在孩子们的肩头上,让他们满街满巷地自由玩耍,以表祈盼丰收之意……不仅如此,二月二这天,人们的行为也很有规矩。妇女们不许做针线活,以免“扎坏龙眼”;孩童们必须去剃头,名曰“剃龙头”;私塾新生要入学堂,取“占鳌头”之意……
二月二之食俗名目繁多、趣味无穷。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要吃猪头,寓意“吃龙头”;吃春饼,寓意吃“龙鳞饼”;吃饺子,寓意吃“龙耳”;吃面条,寓意吃“龙须面”;吃豆包,寓意吃“龙蛋”;吃馄饨,寓意吃“龙眼”……
农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其言之意是,二月二之时节已到了田间耕作之时刻,故二月二亦称农头节。据史料记载,农头节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此后,他的后代黄帝、唐尧、夏禹等都纷纷效法先王,在这一天亲自下田耕作。到了周武王时,这一习俗更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要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亲耕一亩三分地。自此,二月二便被定名为“农头节”。
由于二月二正值春天,“春”与“农”密切相关;“农”与“龙”紧密相连,故二月二亦称春龙节和春农节。
归而纳之,二月二不论说其是龙头节还是农头节,也不论说其春龙节还是春农节,说到底:二月二是“龙”的节日。
小链接
好名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