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发现早期被子植物新果实 支持“一统”新论
文/张万连 图/阿伟 编辑/赵盼
左图,凌源新果的模式标本;右图,从裸子植物生殖器官到凌源新果心皮的演变。
被子植物起源研究新突破,辽西凌源发现早期被子植物新果实,命名为凌源新果,支持并验证了一统新理论。这一发现很可能作为最后一根稻草,压垮被子植物演化的传统理论这只骆驼,从而为被子植物研究开启符合植物实际的新的发展阶段。
白雪东(左)接受张万连(右)采访
被子植物的起源是一个全球植物学家密切关注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古生物演化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传统理论认为,被子植物雌蕊的基本单位——心皮是由边缘长种子的大孢子叶演变而来的,但是过去百余年来的植物学实践并不买这个理想化的理论的帐。理论和实践之间不应有的争吵错位造成了被子植物起源这个所谓的“世界级理论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研究植物化石。辽宁早白垩世的义县组地层中此前发现过多种被子植物化石,为人们正确理解被子植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数据。
2015年5月,福建农林大学刘仲健教授从辽西古植物化石收藏大家白雪东处,获得一种在凌源大王杖子1.25亿年前的产自义县组地层的植物化石。在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员共同研究后认为,这是一种早期被子植物果实的新类型,将其命名为凌源新果(Neofructus lingyuanensis),并在我国的专业杂志《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了论文。文章称凌源新果的发现不仅为人们认识心皮的本质提供了证据,而且有助于人们从前人提出的各种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假说中筛选更加合乎实际的植物学演化理论。
新果化石保存的是该植物的果实部分,底部具长柄,顶端有多枚果实,一枚果实中有10-12颗种子。这种果实不同于此前义县组发现的被子植物化石:在先前发现的被子植物化石中,种子的着生位置既有在果实背面的,也有在腹面的,但是都是仅限于果实的一面的。新果的果实与前面发现的类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即使在同一个果实中,其种子中既有着生于果实腹面的、也有着生于果实背面的。人们还是首次在早期被子植物中看到这种新颖的、多少令人意外的种子着生方式,同时这种果实的出现也超出了传统理论的预料之外。这意味着传统理论并没有很好地反映植物学实际和历史,很可能是纸上谈兵的高谈阔论。此前虽然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但缺少证据。新果的发现一举击垮了这个统治被子植物研究上百年的理论的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的化石证据支持王鑫近年来提出的一统理论。按照一统理论,所谓的心皮是枝和叶共同组成的复合器官。此前在义县组发现的被子植物果实中,长种子的一条枝愈合到了果实的一侧,而新果中的情形不同:两条长种子的枝分别愈合到了果实的背面和腹面,这才形成新果这种类型的果实。很显然,越来越多的证据质疑着植物学界流行了上百年的传统植物学演化理论的合理性。虽然不排除还有人会恋旧,但是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植物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在因为不断增加的化石证据而开启新的发展阶段。人们期待未来能够提出更加切合植物实际的理论。
(本文经当事人及作者授权在本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