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那血红的回望与传承!
——观辽沈战役纪念馆走笔
文化信使/刘国琳(辽宁大连) 编辑/繁花似锦
2018年9月19日上午,我随辽宁省大连市第五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的130多名战友,瞻仰辽沈战役纪念馆,感慨翩跹:这里是一部气势恢宏、惊天地泣鬼神的史书,是一首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诗行,是一曲千古丰碑唱风流的绝响。
刚进馆区,绿草茵茵,松环翠绕,一尊战士持枪振臂呐喊的青铜塑像闯入眼帘。踏上递升台阶,地面有五角星雕塑的广场中轴线两旁,对称屹立着烈士碑廊,为解放东北而牺牲的10万英魂镌刻其上,接受人们的敬礼与仰望。正中正方形灰白色纪念馆,中国牌楼式样,两侧各矗立一根顶天立地气魄的摩天柱。眉额上,叶剑英元帅题写的贴金大字馆名熠熠生辉。
辽沈战役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一层是序厅和战史馆,下一、二层为支前馆和英烈馆,最后沿着螺旋式坡道盘旋而上的是全景画馆。展览面积4900多平方米,展线长近千米,展品1460余件。
战史馆庄严大方,舒缓凝重。六大展厅展示我军进军东北、粉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和开创巩固根据地的史实。大型柱式通开展柜,陈列着我军在四平攻坚战用的重型武器,坦克大炮等武器装备的组合陈列及巨幅插图、照片等实物,证明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渲染了大兵团决战的壮烈场面。
驻足一截枯树干前,烈焰焚烧,弹痕洞见。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我军四纵一部分官兵在数量、装备和地势完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就在这棵长在塔山、一人合抱的枝繁叶茂的老榆树阵地上,顶着敌军海上炮火覆盖、空中飞机轰炸和地面王牌师团的进攻,硬是用血肉之躯与敌鏖战六昼夜,击退国民党军11个师的疯狂绞杀。我军7000多人壮烈殉国,坚守住了阵地,创造了中外陆地防御战的范例。战后,这棵为战士遮挡枪林弹雨的老榆树,剩下这截树桩,涅槃成“塔山英雄树”。
塔山其实无山无塔,它只是辽西一块小土丘,但它扼制战略要冲,直接决定国共锦州攻坚战乃至辽沈战役成败。阻击战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战斗烈,在战史上罕见。
特等烈属模范李玉今
52天的激战,47万余众的国民党军土崩瓦解,我军6.1万将士的牺牲与前赴后继的悲壮,换来辽沈战役的胜利,拉开了大反攻解放全中国的序幕。支前馆里,回响着183万支前参战民工谱写的血红旋律。大车、爬犁、担架……黑山妇女王桂珍,冒着敌人的炸弹,用一口破裂的小缸一点点捣磨100斤苞米面,做干粮送到激战的101高地。瘦弱的朝鲜族大娘李玉今,先送丈夫和小叔子上战场,两人牺牲后,她又把林家仅剩的兄弟送上战场。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呀。
墓碑式的烈士馆肃穆悲壮。朱瑞、杨子荣、马仁兴、王西兰、董存瑞、16岁的儿童团长张德新等29位历史高地矗立起的不朽英魂,引人沉思,净化灵魂。
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60多岁的女儿推着轮椅上81岁的母亲,逐个展厅与英烈心灵对话。她们来自大西北,我帮她们推轮椅上螺旋式坡道,累出一身汗。半路上两名休干战友前边拉拽,折腾十多分钟,一起登上《攻克锦州》全景画馆。霎时,耳边响起爆炸声、厮杀声、轰鸣声……绘画、塑行和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产生如临其境的视听效果,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历史的生动场面。
中午时分,走出战役馆。我把参观相片以“这一刻的想法”发了微信朋友圈:七十年前,辽沈烽烟拉开解放战争历史大幕,古老中华大地上演贫苦百姓与权贵望族谁主江山的阶级厮杀。为着代表的一个主义,高层运筹帷幄,士兵泣血拼搏……终于,“泥腿子”夺得主载,赤色中华血染成。咀嚼这段并不久远的记忆,铭记千古真理:坚定信仰,依靠大众,服务苍生,造福后代!千万别忘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方向!
朋友点赞。有朋友留言:只能是真有思想者才有这般感悟,不是俗子愚民所能领悟的。
廖赞矣,我本俗子愚民,致敬,那段血红的回望与正能量的传承,惟不忘初心尔!
(此稿部分文字曾以《千古丰碑唱大飚》为题,发表于1991年7月18日《北票市报》,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责任编辑 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