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文/文化信使 王利(辽宁凌源)
翻开中国众多的民间习俗、传统节日,唯独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涉及面广,影响力大。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是中国民间最富有色彩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传统节日。
其一,龙抬头。惊蛰一过天气变暖,许多冬眠(入蛰)深藏地下的小动物们,如蚯蚓、蛇以及青蛙之类被春雷惊醒,地温升高开始复苏,继而钻出地面开始新一年的生命轮回。蛇和蚯蚓被老百姓称作“土龙”,它们的惊醒叫“龙抬头”(惊蛰),随后钻出地面叫出蛰。二月二是土龙的再生之日,称之为龙抬头。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呼风唤雨之能力,所以对龙寄予无限的期盼。特别是农人们在春季,无不期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二月二这一天,民间举办社火等活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龙的祈求和崇拜。二月二耍龙灯、南方划龙舟就是重要的活动项目之一。
其二,穿龙尾儿(yǐér)。过去在许多汉民族农村地方,每到二月二这天,需要给小孩子们佩戴一种饰物,系五彩线。男孩女孩都要戴,戴上驱灾避邪,不生疾病、好养活。也是借喻龙子龙孙之意。老年人都叫龙龙尾儿,有大有小,类似荷包,现在很难见到了。用蓝布块、红布块,大小不一,一般以钮扣大小为多数,两块布之间用竹筷子头粗细、两三公分长的秫秸杆间隔开,一般三到五节穿在一起。另外还要有一个小秫秸锅盖,还有一把小扫帚,一个小三角粽子,荷包等点缀在上面。最后龙尾要做成个穗,龙龙尾儿就做成了。由于颜色鲜艳,佩戴在青布衣服的胸前或是肩头上,格外醒目。谁的龙龙尾儿做得好,谁就在小孩子中间,特别有面子并引以自豪。这种传统手工会做龙龙尾儿的人,都是属于过去缠过足的那一代人,是她们的最拿手的针线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做了,材料也都不好找了,绝大多数现代人可能都没见到过这种龙龙尾儿。
其三,剃龙头。人的高贵之处,莫过于头。为了沾龙的福气、喜气,许多地方都会选择在每年的这一天,去理发店剪剃头。在民间还流传迷信说法,很多人仍旧遵守着陈规陋习,到二月禁令解除。但是人们都愿意二月二这天去理发,争着抢着剃龙头,导致理发店人满为患,虽然现在没有人相信迷信说法了,但是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却保留下来。
其四,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二月二这天,民间把所有的食品都赋予和龙的化身,与龙关联起来。餐桌必不可少地要吃猪头肉、啃猪蹄。因为,猪是龙图腾的原形,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就是女娲氏将猪与龙联系在一起作为图腾,用来祭拜,距今5000多年历史。民间还有一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二月二吃猪头肉在汉民族地区比较普遍。过去物资匮乏,加之没有保鲜设备,过年储备的那点年货,就成了稀罕物了,一个村能把年货留到二月二的人家,也找不出一两户,把猪头、猪蹄作为新年最后的美味佳肴,搬到餐桌上,那已经是人们想象中的龙肉了。过完二月二,人们依旧要回到半饥半饱的粗米大饭平常生活当中。所以,这一天人们一定要吃得有滋有味,吃出新意来。人们把吃饺子叫作吃龙耳;吃元宵叫吃龙眼;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煎饼、春饼叫吃龙皮或是龙鳞;吃米饭叫吃龙籽;吃豆包叫吃龙蛋;另外,还有家家炒黄豆的习俗,黄豆的爆裂预示着家业兴旺发达。由此可见龙文化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最后,二月二,也是江南一带踏青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说:“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街头一字行”。写龙抬头的这个节日情景,惊蛰天,春雨绵绵,草木一新。青年们出来踏青,进行一些传统活动;女的回娘家省亲,所以在渡口拥挤上船或下船,就是男的来迎接或送回娘家的女人,描写了节日的情况,感叹一下春天的美好,人们的快乐融洽的气象。
二月二以龙抬头为代表,作为民间习俗保留并传承下来,已经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统节日。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有责任和义务将二月二龙抬头更好地传承下去。
[编辑 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