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南山不老松(三)(刘国琳)

摘要:我的许多记忆刻录在老松的皮肤上,一帧帧,像歌片随着时光循环播放,百思不厌,百看不烦。

南山不老松

文图/文化信使 刘国琳(辽宁大连)

  我的许多记忆刻录在老松的皮肤上,一帧帧,像歌片随着时光循环播放,百思不厌,百看不烦。那时节,小伙伴们玩水摸鱼腻了,就在老松脚下的溪水边、瘦小平地上捉虫玩,“节股虫”(百足虫)闪着黑亮的身子,如一列火车奔跑过来,猛然被我们的草棍截住。顿时,吓得身子蜷缩成球,屏息不动。等一会儿,听听没动静伸展开身子再跑,我们仍然劫持,用草棍摁住它身子后段,它乖乖地留下土色、圆柱状一节节细细的排泄物,算作买路财逃窜而去。也捉了“扁担钩”(蚂蚱的一种),凹兜长脸,大锛镂儿头(额头),不俊俏,绿身子,红翅膀,有两支长触角,单手捉住并拢它两条大长腿,喊:“担担钩,簸簸箕,你躲了,我过去”(霸凌蛮横强权即是如此做派)。“扁担钩”就在我们手上一簸一簸,状如簸簸箕样子。最怪异者是“四扯子”(小蜥蜴),捉住它,画个十字圆圈,把它头南脚北肚皮翻白朝上,几个淘气小子圈外围定,大声喊:“头冲南,脚冲北,四个小鬼扯大腿。动一动给你一棒槌!”“四扯子”四肢抽搐抖动,不敢挣扎逃生。“磕头虫”一枚硬币大小,头上长着两只又直又硬的触角,身子黑褐色,从头至尾由小到大,像枣核。肚皮和六条腿上有黄色条纹,背长一对翅膀,平坦脊背上有细密的小疙瘩,上面经常驮着一些草籽细砂等样杂物。逮住它,指甲捏在其脖颈关节处,不用喊叫,它就在手上虔诚地“磕头”求饶,细碎的圪垯声响顺着手的经络,感应传导上来,于是放它通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1999年10月,《辽宁日报》报道:传说中的蝜蝂(fùbǎn)在辽西凌源被两位教师发现,填补了生物学一项空白。专家鉴定:这只蝜蝂属昆虫纲,半翅目,猎蝽科,是目前生物科学著作中未曾记录过的。对比文图,好似儿时我们玩的“磕头虫”。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还为其作过《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简短的文字,由虫及人,无情讽刺蝜蝂式的“今世之嗜取者”贪得无厌的嘴脸。

  盛夏,小学读书轮流用教室,表哥当民办教师,领着我们抬黑板,到老松脚下上课。黑板上的粉笔字吱吱啦啦响,我们书声琅琅唱彻山间。课间休息时,老师手拉手带我们爬到老松树下,躺坐在厚厚松针腐叶上,山风习习,冠盖如伞,遮荫挡雨,宛如天堂。寒冬,也愿意爬到老松树下,倚靠树干,面朝阳光晒寒凉,手不停歇揭松树皴裂老皮,照着阳光辨认活鲜鲜的生灵,小兔,青蛙,雄鹰……一张张树皮如皮影戏在指间唱响。有时舒坦得睡意朦胧,山村回响起父母、哥哥或姐姐的吆喝时才醒悟过来往家走,挨骂,挨打是家常便饭。属耗子的,撂爪就忘,过后,还去老松树下疯玩,不亦乐乎!

  大秦帝国商鞅和秦孝公对话说:“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老松就如此坚守家乡贫瘠干旱风口的低矮山崖,长得却气势恢弘,大气凛然,无所畏惧。她历经风雨雷电,寒霜冷雪,甚至利益熏心者的刀砍斧劈锯剌,但都未曾伤及筋骨,危及生命。老松因而被赋予了祈雨、禳灾等等保佑人们健康、安抚求助者惊恐心灵的诸多功能,受人顶礼膜拜。

(未完待续)

【今日朝阳网】南山不老松(一)(刘国琳)

【今日朝阳网】南山不老松(二)(刘国琳)

小链接
  刘国琳,汉族,中共党员,退休军官,大学文化。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人,现居大连。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赤峰作家协会理事,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发表新闻作品5000余篇,文学作品100余万字,正式出版文学作品集《良民英雄》等。

  [助编 繁花似锦  责编 赵盼]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