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特稿
中秋佳节喜团圆
文/文化信使 王铁兰(辽宁朝阳)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中秋节颇受人们青睐。自古就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风俗。“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敬老节” “团圆节”等。所谓祭月,就是在八月十五月圆之际,人们静心体味中秋的温馨和快乐。
中秋节的明月是人们团团圆圆的见证。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围在桌前,摆上美味佳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酒足饭饱后,摆上供果,高兴地赏月。正像朱自清说的那样,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还有那杨柳稀疏的倩影,微风吹过,摇摇晃晃,翩翩起舞。走出小树林,站在阡陌间,整个世界好像沉浸在银色的光海中,烘托着充满恬美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衣服上,温暖着赏月人的心扉。有人说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星又孤独寂静了些,只有这温柔的月光,才能这般恰到好处,人的心灵也在这圣洁中得以升华。
自古以来诸多文人墨客,常以“月”抒发情怀。当人们抬起头来,仰望无尽苍穹中的明月时,思绪便如脱缰野马飞驰在无际的原野上,这时便会不由自主地道出一句肺腑之言:“啊,这纯洁的月亮呀,我终于体会到了你博大的自然气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中国人对月亮有着独特情感,便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情思。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为此谱写华美的篇章。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把作者望月远思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凝望月儿,它已悬到一览无遗的苍穹上,皎洁,更充满了温情。让人不由轻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有多少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凭一月清辉,抒发思念之情,特别是中秋之夜,浩月升空,照着游子孤影时,更令人感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无限思念。
中秋节有着美丽的神话故事,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人们常说的“嫦娥奔月”就是其中一个。嫦娥背着后弈偷吃灵丹妙药而飞上天空,定居广寒宫,并有吴刚伐树、玉兔捣药这些故事一直被后人传诵。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那亘古而悠长的历史人文,涌动着无数鲜活的灵魂,唱响一曲曲动人的歌谣,奠定我们的文化底蕴。“中秋节”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彰显,体现民族文化的厚重感,文化意味很强,“中秋节”申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申报既能唤起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更寄寓家和万事兴,祖国和平,世界大同的深远意义。
中秋月啊,有多少人醉倒在你圆圆的酒杯里?又有多少人千程百里赶回与家人团聚,又有多少人梦中踏着一条月光路返回故土,叩开思念的心门。
月到中秋分外明,花好月圆人团圆。祝福天下所有家庭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助编 明月 责编 雅贤 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