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局积极引领全市中小学校长勤于学习研究,适时总结反思,不断提高领导水平与办学治校能力,为展示“十三五”以来全市中小学校长岗位研修与学校发展成果,于2018年12月28日,举办了首届中小学校长论坛。
为了扩大论坛影响,实现经验共享,全面提升全市校长内涵,现将此次论坛上的交流材料予以编发,以飨广大网友。
用责任之师育责任之生
建平县青峰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 高国华
历史反复证明,人类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当今时代,“责任担当”已经成为21世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然而,以往由于应试模式和教育功利倾向学校责任教育严重缺失和空泛化。不言而喻,提高国民责任素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任务,而完成这项任务则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责任担当”就列其中。此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都将“公民责任教育”确定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并提出了具体教育目标。可见,责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对于广大中小学校来说,责任教育从“重视”到“落实”之间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厘清,还有诸多盲区需要探索。近年来,我校基于乡村学校发展的历史和未来,逐步确立了“责任教育、责任至上”的办学理念,实施了“用责任之师育责任之生”的教育实践,基本上构建了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并将其作为构建学校文化和实现乡村学校内涵发展的具体途径。
责任教育的基本内涵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责任”一词有两层意思:一是“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尽管各个历史时期对于“责任”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责任”意识却始终备受推崇。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中无不饱含着历朝历代志士仁人对于“责任”的忠诚与担当。这种感天动地的君子之风和英雄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强大基因,成为历史车辆滚滚向前的动力之源。
关于责任的内涵,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多有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责任是一定社会现实对个人提出的要求或规定的使命,责任是每个人所应当选择的道德行为和对行为后果的承担,而对行为后果的承担是责任的核心所在。
“责任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自然素质,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
学校“责任教育”,主要是指对师生积极的“责任意识”“责任态度”“责任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就是从小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既包括培养学生具有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包括培养学生对集体、对朋友、对家庭、对个人的高度责任心。对教师而言就是以新时代“四有教师”为标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历史使命,从而促其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最终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从多年学校责任教育的实践来看,我们逐步理清了责任教育的基本内容:一是对学习的责任;二是对生命的责任;三是对环境的责任;四是对家庭的责任;五是对集体的责任。
责任教育的基本做法
几年来,学校责任教育实践涵盖了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涉及到学校文化、特色办学、家长学校、平安校园、课堂教学、德育活动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注重强化每个师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师生的责任能力,从而延伸到家长责任及和谐乡村建设,我们的基本做法如下:
——构建责任文化,引领师生价值认同。学校以“责任教育”内容为核心,构建学校文化,创设“责任教育”氛围,凸显学校“责任教育”发展特色。无论是物质文化创设、精神文化塑造,还是制度文化规范、行为文化约束,都将“责任至上”贯穿其中,让责任成为师生心中的信仰与行动的指南,最终使“做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人”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强化家校协同,形成责任教育合力。成立家长学校,建立相关制度,分年级组建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建立教师家长微信互动平台,时时沟通家校信息;搭建“家长讲堂、家长学堂、家长议堂”互动平台,促家校融合,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创建平安校园,保障责任教育实施。将责任教育融入“星级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中,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和“安全责任主体”制度;实施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落实安全教育课程,通过学生自绘《安全教育手抄报》并定时进行展评交流来强化学生安全知识教育的有效性;秘密设立安全信息员,建立安全信息台账,确保各方安全信息畅通有效;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师生安全责任意识,以此提升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
——构建责任课程,重组责任教育载体。责任课程是落实学校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在具体实践中,结合校情,本着“责任至上”的办学理念,按着“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处处是课程”的课程构建原则,实现“以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为主题内容,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新型课程形式”;积极创编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构建“立德课程让学生成为好人、启智课程让学生成为智人、健体课程让学生成为强人、尚美课程让学生成为雅人、实践课程让学生成为能人”的“五大”责任教育课程体系,以此满足“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学生、家长、社会对升学(就业)的需求”。
——德治法制并施,培育责任担当。学校日常管理坚持实施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并举的原则,既重制度规范,更重人文关怀。依法治校——《责任教育特色学校管理操作指南》的制定实施,使教师“敬畏”规则,得到公平;以德治校——“七项暖心”管理制度的推行,使教师享受到了工作带来的职业幸福感;德法并施的学校管理,实现了教师的“真心跟随”,教师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班级自主管理,实现学生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积极构建班级“一四七”责任教育管理模式。各班级以《班级自主管理班务日志》为载体,按时召开“班级自主管理主题班会”,采取“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的方式,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周评、月评、学期评、学年评、学段评”,并将其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主题班队会”“岗位承诺”“承诺评价”“我是班级小主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班级自主管理,使学生体验了责任担当,提升了责任能力,培养了责任习惯。
——实施责任课堂,强化责任体现。责任课堂是师生责任教育的主阵地。根据多年新课改的实践经验,结合乡村学校实际,在创建责任课堂的实践中,学校只给教师理念方向指导,不做僵化“模式要求”。责任课堂建设以落实新课标精神为原则,以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为主线,以务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为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纪实本》为载体,以提高学生质疑释疑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重点,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认真研究解决“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教(学)得怎么样”的问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是责任课堂建设的基础,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是责任课堂建设的核心,达标检测、反馈提升是责任课堂建设的保障。
加强校本研修,提升教师责任能力是建设实施责任课堂的保证。务实开展校本研修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满足教师学习提高的内心需求,激发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校本研修工作具体围绕“岗位研修、校外进修、网络自修”三条途径,分“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来实施操作。具体为岗位自我研修线下“八个一”活动和团队研修线下“六个论坛”活动,同时线上将相关内容及时上传教师业务微信或QQ群与教师分享。建立校外研修线下汇报交流制度,实施网络学习考核机制,实现研修成果共享,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开展社团活动,提升责任能力学校注重社团活动开展。组建乡村少年宫活动社团21个,建立乡村少年宫德育大讲堂一所。通过“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足球节”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创设舞台。同时,通过“竞赛、展演、考级”等方式,评判活动效果。定期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和以“八爱”为核心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提升学生责任能力。
——拓展综合实践,实现责任体验。通过《月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假期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科学、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投身社会实践,使学生实现感悟,养成责任习惯,体验社会责任之重。
几年的责任教育实践,增强了师生的整体责任感,激发了教师的职业情怀,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我们深知:要通过责任教育,逐步实现“回归教育初心,让师生享受教育幸福;让学校安静办学,让社会家长满意”的办学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坚信:责任教育已经启航,我们要沿着这条航线激流勇进,为培养新时代有责任的新型公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就肯于担当的栋梁之才,贡献乡村教育的责任和力量!
[责任编辑 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