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率先将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起到了既教学生技能、教学生知识,更教他们如何为人处世进而导正“三观”的良好作用,为培养学生实现“成型、成人、成才”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传统文化引进、融入校园的过程中,“以文化人”的作用日益凸显,涌现出了一批批表现优异的师生。他们以一个个鲜活而感人的事例,无声地印证着优秀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也让新时代职教文化得到了拓展和升华,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本网现将这些师生的优秀事例予以精选、编发,期能与天下网友共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他用传统文化丰满学生翱翔云天的羽翼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班级教室的墙上,随处可见古圣先贤的经典语言。课堂上,同学们渴求知识的眼神,用笔专注记录的神情,呈现出专心致志的状态——这是朝阳工程技术学校18级牧医2班给小编留下的第一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18级牧医2班班主任张天翼老师。
迄今为止,张天翼已在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工作了21年,现任学校18级牧医2班和16级牧医升学班的班主任。对于班级里随处可见的圣贤语录,张老师说:“环境育人是学校‘以文化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自引入传统文化以来,通过设置传统文化阅览室、走廊板报、班级学习园地和悬挂条幅等形式,集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时时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谈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张老师自己也经历了一段比较“曲折”的心路历程。学校倡导师生学习传统文化之初,张老师颇有些想不通。当时他认为,自己接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而且还是教师,应该每天都在接触传统文化,根本用不着再去系统地学习、深研。因此,对学校组织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他多少有些抵触情绪。然而,随着学校引进传统文化力度不断加大,先后有10多批次教师到赤峰等地进行国学培训,张天翼也参加了第9批次“中华好家风大讲堂”的培训学习。听到国学老师宣讲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典型事例,他感到自己以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些肤浅了,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培训归来,他开始深入研习传统文化,并很快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
在不断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张天翼首先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他介绍说,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生,正处于青少年思想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缺乏自信,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文化课学习不太感兴趣,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较差,令家长和老师都比较头疼。通过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跟孩子们交流,让他们逐渐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点滴渗透,这些学生慢慢发生了改变。其中,学生“每日诵读经典”活动,对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很大。比如学习了《弟子规》以后,孩子们懂得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回家之后听父母的话了,不再跟父母顶撞了;懂得了“路遇长,疾趋揖”“出必告,反必面”,路上见到老师或长辈都会鞠躬行礼问好,外出也会请假告知;懂得了“衣贵洁,不贵华”的道理,不再铺张浪费,等等。
有人说,做教育,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得有一桶水,而且还必须是一桶活水。为了快速提升师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克服资金紧张等现实困难,专门设置了传统文化阅览室供师生阅读,还定期指派教师参加传统文化相关培训,为教师订阅了大量传统文化书籍、参考资料等等。张天翼老师充分利用学校的这些优质资源,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不断为自己“充电”,确保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成为一条永不枯竭的“长流水”。
张天翼坦言,自己其实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在帮助学生转变的同时,自己的心性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原先面对工作情绪急躁、被动接受,以及注重个人得失等负面因素逐渐消除,转而变得沉稳主动、淡泊名利。跟学生讲道理时,也不再一味简单地强调“这不行,那不行”,而是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师生关系告别了以前的“剑拔弩张”,转向融洽、和谐而美好。
与张老师的整个谈话过程,他都表现得十分谦虚,一直强调目前自身还有很多不足,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要更加深入,才能让学生在老师这里汲取更多的养分。他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中职学校尤其重要,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技能与本领,还要培养学生的德行,这样品格健全、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承担着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虽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压力大,也很累,但是看到学生们走向社会时“成型、成人、成才”了,就会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地址:朝阳市凌河街四段483号(市内乘5、6路公交车到朝阳工程技术学校下车)。
咨询电话:0421-2571637 2571638 2571639
特别提示:学生及家长可登陆今日朝阳网,在朝阳工校网了解该校更多信息。
[编辑 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