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猪岁月甜
文化信使/王中原 编辑/赵盼
前几天写了篇稿子,提到“无豕不成家”,是说“家”由“宀”和“豕”组成。“宀”是房屋,可避风雨;“豕”就是猪——居家豢养的可提供肉食的动物。房屋可安居,养猪算副业,合起来可算安居乐业。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这是我儿时一到腊月门儿常听奶奶说的话。奶奶属鸡,查历书,应是丁酉年(1897)生。奶奶是过日子的好手,没有一年不喂猪的,过了腊八,总有肥猪可杀。也许过了腊八就杀,也许过了小年才杀,反正希望总不会落空。那时,养的是本地猪,加之饲料缺乏,能杀“一秤肉”(一百斤肉)就不错了。
杀猪当天,少不了灌血肠、酸菜粉条煮血脖儿。饭菜做好了,小孩儿也饿倒了,可是第一桌不是给小孩儿的。第一桌是本家本屯的白胡子老头儿和小脚老太的。他们大口地吃、小口地喝、高声地说,全然不顾馋极饿扁的小孩儿。馋极饿扁也不敢哭,要装得懂事有出息,否则必定挨揍。那时,老人是太阳,小孩儿是星星。现在,小孩儿是太阳,老人是星星。奶奶的口头禅就是:“有好东西先尽着上岁数的,小孩子吃东西在后头呢。”
现在想想,奶奶的话也对。奶奶死于1960年代初的灾荒年月,孰料当年的孩子——现在的我们天天有鱼有肉。早知道这样,当年的肉我宁可一口不吃。
杀猪之后,留下四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出售兼送人。之后,奶奶趁新鲜先腌两坛子肉。然后是炼油,有时能炼满一坛子,有时炼不满。多也罢,少也罢,腌的肉炼的油要吃到下次杀猪。你难以想象,这油这肉是怎么吃的,但没有一次是清水煮瓠子,菜里总有几个油珠儿。
奶奶说,杀猪的人家吃得全。头蹄下水里脊肘子排骨血肠一样不缺,比买肉的人家强多了。奶奶不让小孩子吃猪尾巴,说是吃了走路后惊。我破译的结论是:啃猪尾巴是个技术活,奶奶怕小孩子啃不干净糟蹋了。现在的孩子,想啃龙尾巴大人也舍得。
奶奶安排生活滴水不漏、有条不紊,杀猪后必制猪胰子(与“洋胰子”对称,当时人们把香皂叫洋胰子),吃猪头必待龙抬头。之前的口水虽然白流,但二月二可以大快朵颐,绝不会白盼。奶奶去世后,逢年必杀猪的传统由母亲延续下来,直到进城。
早年的日子是异常艰苦的,但因有猪可宰,又有许多甜蜜。煞费苦心想到以《家里有猪岁月甜》作标题,不知是否能统领全文。
2019-01-08 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