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老街承载了我记忆中的乡愁
文/文化信使 瞿军(四川绵阳)
图文无关
我的故乡四川省乐山市牛华老镇,过去有九条老街,起初直接用一到九的数字来命名,简单、好记又好找。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顺应时代潮流,分别将其中几条街的名字改为了生产街、胜利街等,这以后,我这个从小在老镇长大的孩子,也不甚分得太清。像碳坝市、二码头、南华宫和猪市坝这些老地名一直未变,因此,无论父辈、祖父辈亦或是我们这代人都记得很清楚。再后来,小镇改造,一条公路将胜利街、猪市坝化为乌有,沿河的木结构老房全部拆除,连同这些街名、地名一道成为了小镇的历史。不过我小时候上学的学校,二码头小学依旧在,这对时常回忆童年往事的我来讲,至少是一点安慰。
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家门前那条街——三街。
三街是一条窄窄的老街,两旁都是木结构的老屋,一间紧挨着一间,几乎没有间隙。临街的人家,有的将靠街那间屋子做门面,经营一些小本生意,有的作为堂屋,再后面是居室、厨房和后院。天日晴好,某家人把简单的午餐摆在门前,边吃边享受温暖的阳光,还不时跟邻居、路过的熟人打个招呼,将自家的美食一起分享。若有事需要邻居们帮忙,只要站在门前吆喝一声,邻居们都能听见,都会前来帮忙。当然,两口子半夜吵架、训斥孩子的声音也近邻皆知,于是便有来劝架、说和的,平息了一场家庭纷争。若是哪家人临时有急事外出,跟邻居招呼一声,木板门一带拢,根本不用锁门,也不必担心会丢东西。老街的人家,彼此相处久了便视同亲人,一种老街特有的文化气息在融洽地相处中传递。
三街的街面不宽,过去仅供抬轿、人力三轮车通行,地面上铺着厚厚的青石板,经年累月地行走,青石板已被磨得发亮,夏天赤脚走在上面,特别舒服。后来,三街慢慢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日子过得宽裕点的,将门厅改造成砖彻的门面,或直接将老屋拆除,修成水泥房。三街的青石板路面,也改造成了水泥路面。随着这些改变,小街那种特有的气息也逐渐消失,就像改造后的水泥路一样,有种冰凉的感觉。
少小离家,客居他乡。但每年春节总是要回故乡看看。过去居住的老屋,早已改建成了楼房。三街也是老镇九条街中仅存的老街,虽有不少变化,但木结构的老屋依存不少,成了唯一一个能让我追忆故乡、怀念小镇的地方。
(本文原载于新时代文学社微信公众号,经作者授权编发,编发时略有改动。)
[编辑 雅贤 责编 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