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是老家
文图/文化信使 李法明(辽宁喀左)
老家,也就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那个宁静而有些偏远的小山村。这也曾是父辈祖辈休养生息的地方,也许从山东逃荒来的祖辈开始的一百多年来,我们的血脉就和那个叫做后稠沟的地方联系在一起,几辈子也割舍不断。
我的领导也曾在老家的邻乡工作过,他说,喀左这么大,叫杖子叫营子的多去了,你还听过哪个村子叫过稠沟?稠者密也,这是读过大书的文化人的思维,这个名字绝对是有文化底蕴的人起的。我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只是我也觉得老家包括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人说,有几个人知道自己老太爷的生平?估计不会多。这个答案尽管让人不敢相信,但这绝对是事实。按照20年一辈人来算,当上老太爷估计年龄在80岁左右的,没等小辈人长大,老太爷基本就驾鹤西去了。如果家族里没有多少文化人,关于老辈人的故事就随着年年岁岁的耕种劳作渐渐遗忘,也许用不了十年八年,老辈人的往事就会淹没在劳苦奔波之中,渐渐地没有了任何迹象。于是,老太爷成了一个遗忘的代名词。
今年,我这个七零后也是43岁了,尽管网友多次说我只是41岁,但是我从骨子里还是觉得自己的虚岁是最好的解释。我只是知道自己老太爷的名字,也是在家族里最早的黑白照片里见过那个穿着长袍、戴着礼帽的清瘦老人。照片年头久了,里面的眉眼只是个大致的样子。对于老太爷的其他事情,只是略有耳闻,他是个十里八村有点文化的人,乐于帮人、挺热心的。老太爷的父亲呢,那就一点信息也没有了。在家堂的族谱里,我甚至查不明白老太爷的爷爷的名字。因为家堂设计的问题,平辈间的排序和人丁兴旺造成了后辈的困惑。如果没有记载清楚的家谱,如果家族里没有文化人,那么有遗憾也是在所难免吧。
爷爷在的那些年,每到过年的时候,请年送年的还算热闹,还曾说起过三老太爷以及老辈人的往事,只是那时候年纪尚小,入了耳朵而已。大伯在的时候,老家就剩下我家和大伯家在了,大伯和老爸他们老哥两个都喜欢放炮仗,我们小哥三个就是打打下手。
我家搬到县城也是20年了,每年逢年过节的老爸和我都要回老家看看,尤其是要过年的前几天还有正月初三送年,如果没有极特殊的事基本是从不缺席。这么多年也就是前年的初三因为下雪没能回去,那天老爸整整一天都是心思不定,天快黑了还叨咕着老家该送年了。
今天已经是腊月廿五了,离过年还有四天,四天!我心中的2016年终于走到了最后的日子。大伯在今年正月突然走了,大娘也去了沈阳一年不咋回来。前几天大娘和大哥从沈阳回来,就到大哥居住的下稠沟去了。老家的房子整整空了一年了,冷冬数九的也不能让她再自己开火做饭了。于是,老家没有了落脚之处。
按照规矩,今年的家堂也要转移到大哥家,于是多少年来请年送年的地方换了,这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大嫂子在电话里说:今年请老祖宗到这里过年,你们回老家上坟时你大哥也一块回去,也在坟前叨咕叨咕,也让老祖宗多走几步到这里来。听着她的话,心里总是不得劲儿,一种无言的心绪在心里滋生蔓延……
一位同事说:活人要过年了,还要买点这个那个的,图个乐呵呢,请假也要回老家,也得祭奠故去的先辈们!这个观点我赞同,绝对支持。
今天我查了一下近期的天气预报,正月初二预报有雪,初三送年回不去的概率大大增加了。今天培学开车回老家了,说冰雪道化了不少,慢点开没问题。于是我准备明天回老家看看。
回老家,祭奠故去的先人们,告诉他们今年要到大哥家过年。把家堂的贡品什么的也准备几样带回去,再就是请年送年的鞭炮也得多买点,因为故去的爷爷和大伯都喜欢听个动静看个响。
给老爸打电话,他在下午到街里置办回家的东西。明天,我们回老家……
小链接李法明,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75年生人。在辽宁省喀左县五个乡镇辗转打拼二十年,现供职于喀左县营商环境建设局。喜欢读书,爱好旅游,闲时弄花草,静处赋文章。偶有文字见于报端,愿以文会友,短长互鉴!
[助编 秋水 责编 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