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喜事
文图/文化信使 李法明(辽宁喀左)
二十多年前,二十岁的大哥经过媒人刘婶介绍和大嫂认识了。经过相看、相家、订婚、下彩礼等环节,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日子。
亲家是正经过日子人家,儿媳妇算不上貌美如花,但是知书达理能够勤俭持家。大儿子终于要结婚了,最忙最乐呵的当然要数大伯和大娘了。眼看着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桩亲事双方都满意办得这个顺当,想一想大伯大娘心里那叫个乐呵。
年过花甲读过私塾的姑爷爷亲自查起了老黄历,一口“钦定”了大哥大嫂梦圆的日子和时辰,在老家这些还是要讲究的。剩下的就是操办婚宴了。
山村人实在,但是也得讲究面子,大哥订婚花了三千多,可是大伯还得把婚宴办得体面些。经过几个夜晚的商议,婚宴的大致情况都有了眉目,知客的炒菜的端盘子的等都有了合适的人选,大伯提前就打了招呼,就等着到日子来帮忙了。
大伯赶着自家的骡子车去赶集,我们村的大厨李大伯带着商议好的菜谱跟着来置办肉菜等食材。大伯的鞭花轻轻地摇着,嘴里哼着那段惬意的评剧,看得李大伯也跟着乐呵。
干豆腐、海带、豆芽、粉条、猪肉一样样摆在临时厨房里,院子里支起了抽风灶,劈好的木头整齐地码放着,屋里的大锅开始煮肉、炸丸子;婶子嫂子等家人开始在西屋排开阵势,洗菜、切菜准备蒜末葱花什么的;几个半大小子忙着东家借盆碗、西家搬桌凳的,细心的还在借来的东西上画个记号。婚宴的总指挥还是王家大伯,懂规矩、善于调度人,一切都有条有理地进行着。
那时候的婚宴讲究八碟四碗,俗称八顶四,也是寓意着四平八稳吧。大哥的婚宴是当时典型的八顶四模式:炒韭菜、炒豆芽、炒芹菜和溜豆腐泡是四个热菜,拌粉条、自制粉肠、拌干豆腐丝和黄瓜拌双皮是四个凉菜,炖三尖、炖白片、炖海带丝和炖丸子是四个碗。其中三尖、白片是头等菜,一碗也就是不到十块肉,厨房是按每人一块预备的,当时坐席是要长眼色的,三尖、白片吃多了是让人讲究的。
大哥的婚宴在当时还是不错的,分量够、手艺好、吃得爽快,让人念叨了好一段日子。其实大伯也是有点担心,怕预计的客人来多了菜不够,当时交通不便、也不是集日,现买菜肯定不赶趟,剩下的只有干着急了。好在是当时多预备了几桌菜,礼帐写完后来客也就定下来了,大伯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终于可以放心地敬酒了,感谢乡里乡亲多年来的关照……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一晃又是二十多年,侄子也到了说媳妇的年纪。大哥大嫂这些年勤劳肯干也攒下了些许家业,加上两口子为人和善在村里人缘也不错,也算是家趁人值的好户。正当大哥要为孩子的婚事上心时,在外打工的侄子领着女朋友进门了,两个人是通过网络认识的,处了一段日子感觉还不错。于是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了,大哥大嫂省事了,就是等着乐呵呵地把新媳妇迎娶进门。
年过九十的姑爷爷又查起了老黄历,为侄子的婚礼定下了黄道吉日。大哥又找来了曾经为自己婚宴主厨的李大伯,帮自己定菜把关。大哥说婚宴就一个目标:不该省的坚决不要省,把孩子的婚宴办得风光一点。如今的日子过得好了也不差钱。
婚庆公司把婚礼现场装扮得很红火,小轿车、彩虹门、大音响还有婚礼录像。大哥和大嫂在关键时刻还上了镜头,乐乐呵呵接过儿媳妇敬上来的酒,舒舒服服地当上了公公婆婆,当然也包了一个大红包。
侄子的婚宴风格变了很多,原来的八顶四已经过时了,如今流行十二顶四,也就是十二个盘子四个碗,当然婚宴内容也丰盛了很多。鸡、鱼、肘子、大虾是必须的。鸡胗、香肠、猪肝也算是上数的。三尖、白片还是婚宴上的最佳搭档,只是如今这两个菜分量够足、味道够香。满桌也见不到几样时令菜蔬,果盘、蒜苔、西兰花在婚宴上低调登场,点缀着满桌子的盘盘碗碗。
滴水藏海,二十年的时光,婚宴上的变化折射出百姓餐桌上实实在在的变化。吃得饱已经成为过去,吃得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再过十年二十年,什么可以引领婚宴上新的潮流?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小链接李法明,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75年生人。在辽宁省喀左县五个乡镇辗转打拼二十年,现供职于喀左县营商环境建设局。喜欢读书,爱好旅游,闲时弄花草,静处赋文章。偶有文字见于报端,愿以文会友,短长互鉴!
[助编 秋水 责编 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