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的另一端
文/文化信使 王中原(辽宁朝阳)
电话的另一端,有我好久没问候的恩师挚友。
1991年8月,吉林《演讲与口才》杂志社主办第三届全国演讲学学术研讨会,我以该杂志编外审校的身份列席会议。会议期间,认识了丹东师专副校长赵鸿利教授。先生学识渊博,著作宏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短短几天,即结为忘年之交。临别时,送我著作,问我订了什么车票。我说,硬座,7号车厢。先生说,我是卧铺,咱们轮换着坐。
回程,深夜,我正在硬座上打盹。先生越过几节车厢找到了我,说,来,到我卧铺歇歇去。一位才结识三天的朋友,一位资深教授,一位长我十岁的老者,三更半夜穿越几节车厢来跟我换座,那种感动是无以言表的。虽然我坚持不换,但这种情谊永远铭刻在心底。
之后的岁月,书信往来频繁,也经常通电话。先生还邀请我去丹东做客,因事未能成行。这两天,我忽然想起,好久没问候赵老师了。电话打过去,传来先生洪亮的声音,我知道先生精神健旺,身体安好。先生虽然居所有变,但座机号码一直未改,也许是为我保留的吧……
天津教育杂志社《课内外辅导》编辑部张遵融先生,曾多年聘我做编外文字审校。先生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嫡系后代,毕业于天津大学物理系。我感觉,理科出身的人,一旦热衷审校,其造就远在文科出身的人之上。比如,审校名家蔡维藩先生就毕业于清华大学机电系。张先生在编辑《成败作文100例》时,约我赴津审校。工作间隙,让编辑陪我登天津电视塔,安排高规格晚宴,临别时送我十八街大麻花,给我买卧铺票。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享受卧铺。后来,张先生甚至想调我加盟,终因受家属户籍限制而未果。先生退休后著书立说,书稿分批寄我过目,充分体现了谦虚谨慎的学者风度。
马年春节,先生首先给我发来贺年短信,可是我好久没给先生打电话了。前几天,我拨通了电话,先生格外高兴。他兴奋地说,又将有作品出版了。我没有什么造就,只好分享先生的快乐了。
撂下张先生的电话,拨通济南出版社李聪先生的电话。李先生与张遵融先生在某地开会时相识,无意中谈起了我,关系无形中近了一层。张先生想调我的事,就是李先生后来跟我说的。
李先生毕业于山东大学,在济南出版社主编《中学时代》杂志。我们合作的最佳成果是,该杂志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之一。还有个秘密透露给你——
我女儿中学时代是《中学时代》的作者,我姑爷是青岛人,中学时代是《中学时代》的读者。从中学到大学,两人书来信往许多年,加上京朝之间火车飞机几番往来,由相知而相恋。我姑爷中国农大毕业后,两人喜结良缘,安家济南。女儿到济南不久,在某超市看到一家三口在购物。女儿看着眼熟,回想数年前我在济南的合影,断定这就是李先生。于是走上前,说:“请问,您是《中学时代》李老师吗?”“是。你是哪位?”答曰:“我是王中原的女儿。”“哟,你好你好!”
以后我去女儿家,总要告知李先生,一起谈杂志,忆往事,叙家常,共进午餐或晚餐。李先生说:“《中学时代》是红娘,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超市初见的一幕富有传奇色彩:偌大的济南,通过记忆中的一张旧照片,竟然认出了我,不可思议!”李老师还跟我女儿说:“你娘家离得远,我这里就是你的娘家。”李先生当初还打算安排我女儿到杂志社上班,正好女儿自己找到了工作。
电话的那一端,有我的良师益友、至爱亲朋,他们一个个渐渐老去。虽然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遇节是问候的最佳时机,但节日的电话应接不暇,也是一累。我选择在平常素日打个电话,送上我的问候与祝福……
2014-03-20 13:55
小链接王中原,汉族,1947年生。函授中文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系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咬文嚼字》杂志特约审校。曾为《语文学习》《演讲与口才》等期刊业余审校数十年。近年撰写绕口令400余则。个人原创绕口令专集《绕口令教你巧舌如簧》(赵立涛点评),被列入“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 ”丛书,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辑 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