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批“晬语”(王中原)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1期载文《“语文课程标准”晬语》,文中曰:“上述晬语,聊博方家巨擘一笑……”

错批“晬语”

文/文化信使 王中原(辽宁朝阳)

  《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1期载文《“语文课程标准”晬语》,文中曰:“上述晬语,聊博方家巨擘一笑……”

  审校时遇到一稿,批评上文。题曰《看不懂的“晬语”》。看不懂不奇怪,看不懂不要发言。不能确诊,就不要处方,更不能手术。可是,自称“看不懂”者,在引文之后直接说:“标题与正文中的‘晬语’说不通。”接着,解释了“晬”——“古代称婴儿满一百天或一周岁”,并引用了《辽史•太祖纪上》中的“三月能行,晬而能语”。于是得出结论:“‘晬语’显然不成词。”

  读了此文,我恍惚记得有个书名用到了“晬语”,可是无论如何回忆不起来。翻《辞海》查《辞源》,不见“晬语”踪影。又按音序、部首、四角号码查找“晬”的形近字音近字,一无结果。

  百度输入“晬语”,引出《说诗晬语》,系清诗人沈德潜作。复查《辞海》,得以确认。

  关于“晬语”的意思,沈德潜在《说诗晬语》的《自序》中说:“命曰《晬语》,拟之试儿晬盘,遇物杂陈,略无诠次也。”何谓“晬盘”? 婴儿周岁日,以盘盛纸笔刀箭等物,听其抓取,以占其将来之志趣,谓之试儿,也叫试晬、抓周。盛物之盘曰“晬盘”。《说诗晬语》每条少则二三十字,多则一二百字,读起来既轻松又得其精妙。“晬语”本是诗人自谦之词。

  批评者拟题《看不懂的“晬语”》,似乎很谦虚,批评起来却攻势凌厉,不留余地。并且武断地说,“作者想表达的是自己的一番‘痴人说梦’的冥想‘呓语’。”

  错批“晬语”似乎是知识问题,其实是态度和方法问题。

2015-04-03  18:00写

母语芬芳——王中原作品集锦

小链接
  王中原,汉族,1947年生。函授中文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系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咬文嚼字》杂志特约审校。曾为《语文学习》《演讲与口才》等期刊业余审校数十年。近年撰写绕口令400余则。个人原创绕口令专集《绕口令教你巧舌如簧》(赵立涛点评),被列入“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 ”丛书,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辑 立军]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