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柴火的不解之缘
文/文化信使 吴守贵(辽宁朝阳)
我出生在辽宁省建平县朱碌科镇附近的小山村,那是个地势平缓的丘陵地带,但人口众多土地较少。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秋收后,生产队将谷草留下喂牲口,秫秸留下编炕席、打茓子。从生产队分回来的只有玉米秸、豆秸,玉米茬子、高粱茬子等。各户分到家的玉米秸还舍不烧火,留到来年春天给园子扎篱笆用。这样一来,能用来烧饭、取暖的柴火就所剩无几了。
没柴烧可是个大问题,饭烧不熟,人得挨饿。炕烧不热,冬天就得挨冻。人们只好起早贪黑地划拉树叶子,上山搂草,先用竹耙子搂,再用铁耙子搂,草根都“搂”出来了。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山上的草越搂越稀少,人们是越稀少越去搂。
我与柴火极其有缘,对打柴火的事情印象极深,终生难忘。小时候,村里有位自称会看手相的大娘,抻过我的小手,认真地看了十个手指肚。口中念念有词:“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开当铺,五斗六斗背花篓,……”她看完后,闭目沉思一会儿,一本正经地说:“这小子,上够不着天,下踩不着地,是个巴结命,年轻时外乡奔波,舟车劳顿,到了老年,才有点儿清福。”说者有心,而听者无意。
少年时代,除了上学读书以外,整柴火供灶火,是我的主要活儿。还是一个永远干不完的活儿,因为只要做饭就得用柴火。因此,春天种地,跟着犁杖拣谷茬、黍茬,夏天到树林子捡干树枝子,秋天划拉各种树叶子,冬天背花篓上山搂草……后来我应征入伍,才放下背上的花篓和手中的耙子。
家乡有句俗语:“冬天转三遭,不如秋天猫猫腰。”因家属是农村户口,为了减轻她的负担,每年的探亲假我都特意安排在秋天,除了回来帮家里收秋外,还得背起花篓,拿起耙子,为家里弄些柴火。附近“狼多肉少”,有柴火的地方早已被人们打扫得一干二净了。要想多弄些柴火,只有去外地的山上砍柴。
媳妇娘家是本公社水塘沟大队的,她们那里靠近大山,柴草茂密。以前媳妇曾多次动员我去那里砍柴,但由于虚荣心作怪,不愿意到老丈人门口,怕给媳妇丢脸。但这次她好像下了决心,非得让我同她回去砍柴不可。
媳妇说:“老吴,今年柴火少,肯定不够烧,你走之前一定得预备一些柴火,否则你一走又是一年没影。”
我鼓起勇气说:“好,面子不能当柴烧,我就同你去砍柴。”
住在小舅子家,吃完早饭,媳妇拿着镰刀、绳子、还有两个玉米面大饼子和咸菜疙瘩,带我朝王子山走去。媳妇边走边说:“王子山有个小杨凹,那里地势平坦,柴草茂密,是砍柴的好地方。中午到水泉沟吃饭,那里有泉水,既清凉又解渴。”“是!一切听从媳妇指挥。”媳妇得意地笑着说:“别嬉皮笑脸的,到了我的一亩三分地,不好好表现,找几个小姨子收拾你。”
媳妇是本地人,砍柴有经验,专砍榛柴、枝子、荆条,还说木本的坚硬禁烧。我初来乍到,没有砍过柴,以前在家附近整柴火,不是扫就是搂。今天看到半人多高,茎有小拇指粗的老牛筋儿,就高兴坏了,割了一堆又一堆。平生没见过这么多、这么好的柴草。我俩砍了两整天,拉回去满满一大马车。
人若是命中注定跟什么有缘,那是躲不开、甩不掉的。我就跟柴火有缘,在家时一年四季整柴火,当兵休探亲假,还特意安排秋天休假,回来收秋、整柴火。我没想到的是,当兵住老百姓家也离不开整柴火。1971年部队从重庆调防到江西九江。住在老百姓家里,平时给房东挑水、打扫院子。星期六、星期天,自发地组织战士上山,给房东砍柴。百姓们深受感动,感慨地说:“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
当年,那位给我看手相的大娘早已作古,她的预言与我的一生经历,大体相吻合。我背了半辈子花篓,年轻时四处奔波、舟车劳顿。老年退休,享受退休金,也算享清福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柴火已经被新能源所替代,我再也不用为没柴烧而苦恼了。
我用四句顺口溜,来表达对目前衣食住行状况的美好心情:“衣服常换新,住宿有高楼。行车马路阔,吃烧不用愁。”
2020.05.14
小链接 吴守贵,辽宁省建平县人。1950年5月18日出生。196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热爱文学,喜欢旅游。著有诗词集《夕阳韵语》《金秋韵语》。2010年6月退休。2012年8月加入朝阳市金秋文学社,现为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朝阳市作家协会、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
[编辑 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