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母?顾们?
文图/文化信使 吴歌(辽宁锦州)
清代东北裔作家文康在《儿女英雄传》里写下“公们俩”,又写下“公母俩”。一百多年过去,无论是“公们”还是“公母”,形音义都难以获得整体认同。
“公们俩”,性别没差异;“公母俩”,伦理有瑕疵。认为二者同义,似有附影附声之嫌。
两害相权取其轻。或因性别取向优于“公们俩”,“公母俩”侥幸在字形上获得胜势。然而,“公”之语音歧见似乎难以消弭。
表中“公”之本音,见于两家高校出版社出版的辞书;“公”之训读,见于三家非高校出版社出版的辞书。语音的差异,是否体现着作者和出版者与“乡音”距离的远近呢?
“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搜狐(20170420)《东北话典故来源》。
“姑么”二字,只是天津人的一种口语习惯,把老两口儿说成是“老姑么俩”。公母俩,贻笑大方。——新浪(20030902 转自天津青年报)《话说天津味:老两口子姑翁俩》。
“公母俩”是褒义词,特别好听,但是不能念成“公母俩”,按天津北京的地方口音,应该念成“gū mur liǎ”。——李伯祥和陈昊在相声《讲方言》里的解读,尽显“公母俩”的尴尬。
向来讲求字正腔圆的相声,至此却要刻意含混。个中原因,首先应在伦理层面。如同李陈两位先生在相声中所言,之所以不能分别称夫妻为“公”和“母”,或因为辨别雌雄的“公”和“母”通常只能用于畜禽,不能用于人。当年的作家文康在“公们”和“公母”之间拿捏不定,是否出于同样原因呢?
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认为,语义为夫妻且语音为“gū menr”的两个字,应为“顾们儿”。小辙儿的“们儿”与“妹儿”,同韵。因此,山东滕州方言将“顾们”写成“姑妹”。如:
“第二天,李鳝就派随从的到这家,把男的叫进了衙门。一问才知道,这年轻的原来是姑妹俩。”——人民网(20140716)《巧帮推磨人》。文章解释说,“姑妹俩:夫妻。”。
顾们,乃“顾属们”之略。顾属,义同“眷属”。“顾”“眷”,在《康熙字典》中可以互详。通语所称“眷属们”,方言谓之“顾属们”,简言为“顾们儿”。
顾属,较早见于《北史•扬雄传》:雄宽容下士,朝野顾属。其扩展义,似乎未见于通语,但有“眷属”语义扩展的路径可鉴。
至于“顾”之声调由去声变作阴平,属于新浪(20120118 转自东北网)《东北方言的发音》所列现象之一。
小链接吴歌,曾用名吴戈。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高级经济师。锦州市“最佳写书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方言”代表性传承人。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语言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金融专业论文和业余摄影作品,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散文《丁香雨》入选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赛努呼和浩特系列文集·散文集》。出版专著《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参加编著《人文锦州·民俗风情卷·锦州方言》(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9年)。
[编辑 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