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通用之“蛭”
文图/文化信使 吴歌(辽宁锦州)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没有推行言同音,令我们至今尚能听到民族共同语的南腔北调。譬如,蚂“蛭”。
一名马蟥,一名马鳖,处处河池有之。有数种,以水中马蜞,得啮人腹中有血者,干之为佳。——《康熙字典》据《本草》。
水蛭大者名马蜝。蜝,或作蜞。——《康熙字典》。
蜝,蜞,应该互为异体字。后者,当下通用。
马蟥,俗作蚂(蟥)。——《康熙字典》据《正字通》。马蜞、马蟥和马鳖等的“马”,当下多从俗作“蚂”。
那么,蚂蜞之“蜞”,有无可能系“蛭”之异读呢?
蛭,声旁为“至”。从“至”字族,声母囊括“zh/ch/sh”和“d/t”,韵母也有“i”和“ie”。
之日切;职日切,并音质。又徒结切,音耋。——《康熙字典》中“蛭”之两个音。耋之后,还有“窒”和“㿃”两个音。
音质,音耋,音窒,音㿃。义并同。——《康熙字典》中的“蛭”,四个音,义并同。义并同,犹言多音通用。
理论上,“蛭”的语音,可以囊括声母“zh/ch/sh”和“d/t”所领的不少于五个的音节;实际上,不同地域往往仅用其中的一二个。
蚂“zhi”,有时会被说成蚂“chi”。卷舌的“chi”,有时会被当成尖音(平舌)的“ci”,进而说成团音的“qi”。《康熙字典》所引《本草》中的马蜞(蚂蜞),或应为这般音变的记录。
而《康熙字典》里的蚂“tie”,系东北方言的选择;东北方言里的蚂“ti”,应为蚂“tie”的变韵。“ti”之韵母“i”,系出“蛭”之本音“zhi”,并非没有来由。
“我们把这种水(蛭)叫蚂贴,谁要是喜欢黏人,就讨厌地形容他为蚂贴。”——航空画报《稻乡春韵 | 1223期特别策划“春孕”之三》(搜狐 20190506)。
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和唐聿文著《东北方言大词典》中的“蚂涕”,锦州市民政局编印《锦州地名辞典》中的“蚂啼”,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的“蚂鳀”,似乎均应为“蚂蛭”的方音。
另外,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中“蚂挑”之“挑”,或应为“蛭(tie)”之变韵。
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物”从“中央之国”的“蚂蛭”,“名”从南腔北调的“主人”。蛭,声母从“zh/ch/sh”,或从“d/t”;韵母从“i”,或从“ie”。
其中,声母“zh/ch/sh”与“d/t”的相互转换,有清代钱大昕的“古无舌上音”为据;韵母“i”与“ie”的相互转换,在拙作《东北方言注疏》里属方言音变规律之一。后者,可见于更久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携,比较典型。
携(攜),当下“标准音”为“xié”,在《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里则读如“xí”。陆游《今年立冬後菊方盛开小饮》里的携,与齑、脐和犁同韵:
胡床移就菊花畦,饮具酸寒手自携。
野实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复如齑。
传芳那解烹羊脚,破戒犹惭擘蟹脐。
一醉又驱黄犊出,冬晴正要饱耕犁。
从“xié”到“xí”,携,可曾走过多音通用的阶段?
小链接吴歌,曾用名吴戈。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高级经济师。锦州市“最佳写书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方言”代表性传承人。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语言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金融专业论文和业余摄影作品,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散文《丁香雨》入选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赛努呼和浩特系列文集·散文集》。出版专著《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参加编著《人文锦州·民俗风情卷·锦州方言》(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9年)。
[编辑 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