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若犹在,当惊世界殊(朱成杰)

摘要:1983年国庆节过后,开始发掘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10月中旬发现了女神庙,11月2日女神头像出土,继而红山女神名扬海内外。《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国家的核心职能总结为两个:祀、戎。

导读:

  祖国在我心中,我与祖国同行!

  2019年9月25日,由辽宁省朝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朝阳金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今日朝阳网承办的“中央公园杯·我与祖国同行”文化精品有奖征集活动,奋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圆满结束。遵照组委会的安排,从即日起,本网将在“金泰地产·中央公园”专栏陆续展示获奖作品,以飨广大网友。激发爱国情,共筑复兴梦!

“中央公园杯”获奖作品展

神女若犹在,当惊世界殊

——红山女神现世36周年祭

文图/朱成杰(辽宁朝阳)

  引言:1983年国庆节过后,开始发掘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10月中旬发现了女神庙,11月2日女神头像出土,继而红山女神名扬海内外。《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国家的核心职能总结为两个:祀、戎。对于国家而言,凝心聚力,富民强国,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国人幸福生活是其重要职能。祭天、祭地、祭祖先,封禅大典、开国大典,这是“祀”的范畴。这种向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先人献祭的礼制有着5000多年的传统。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红山古国的政治精英祭祀近祖(积石冢)与远祖(女祖庙)的仪式圣地。《礼记·祭法第二十三》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种祭祀理念可以上溯到牛河梁红山文化。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传承不朽,与我们的这种祭祀观念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祭祀的对象不只是神明、祖先,还有英烈、楷模。

  1981年,辽宁省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了牛河梁遗址,1983年起开始正式发掘。1983年国庆节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学家孙首道先生带队与考古学家方殿春等开始对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进行发掘,并继续在周边山岗寻找新的遗址点。10月中旬在冲沟里发现了陶塑人像的耳朵和鼻子,继而发现了山梁上的遗址并开始了对这一地点的试掘。表土去掉,露出了一座由主室、左右侧室、北室、南室三室联为一体的多室布局的半地穴式房屋址。从炭化的木柱和被烧燎的陶器分析,它是毁于一场大火,上部分全部坍塌,只保存了地下部分。

  1983年11月2日上午,在试掘现场西侧室露出一个圆圆的陶件,人们都意识到这可能是人头塑像。大家都不做声,现场静得只听到小铲刮土那清晰而缓慢的沙沙声。先露出额头,继而是眼睛、嘴巴,一个完整的女性头像展现出来,她仰面朝天,双目圆睁,略带微笑,似乎早已在等待着与5000年后的“子孙”们见面。大家异口同声地喊出“女神”,摄影师李振石抓拍了这一场面。照片以“五千年后的历史性会面”为题,参加当年省旅游摄影展,获得一等奖。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女考古专家魏凡,在试掘现场的地上铺上一块木板,木板上又铺上一块红色绒布,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女神请出来,放到绒布上。她双手捧着女神,昂首挺胸,身披晚霞,神圣地走出丛林,走下山岗,走回马家沟住地。自此,这一地点被编号为牛河梁第一号地点,命名为“女神庙”,女神塑像命名为“红山女神”。

  拭掘结果,发现庙里约有7个女性塑像的个体残件,其中端坐在主室中央最大的女神塑像有真人3倍大,西侧室发现比真人大两倍的残件,拼接起来是盘腿正坐神像。还有散布的真人原大的塑件。我们研究推断:女神庙的七室空间应该供奉大小不一的七尊女神像,对应北斗七星。

  “泥塑人体的上臂皆中空,有的空腔内存有白色质酥的骨片,因遭火烧,已成骨渣和灰白色骨粉。”(郭大顺,《龙出辽河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说明这种塑像有可能是依托真人骨架为支撑架构塑造而成,而这些真人骨骼就是当时塑造神像的红山人逝去的祖先。所以当时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耐人寻味地说:“女神是由5500年前的‘红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神像(或女祖像),而不是由后人想象创造的‘神’,‘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她们是有灵性的真实的祖先神,护佑着红山古国的子民繁衍生息500多年,这些祖先神是5000年前真实享祭过而非传说的中华民族的共祖。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说这“可能是最古的庙”,从世界范围看,在距今5500年前后的诸文明古国中,像牛河梁这样大规模的泥塑神像群被供奉于远古神殿中,也并无先例,堪称“海内孤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女神庙在当时是世界上唯一的存在。据专家分析,女神庙是当时极为重要的场所,即红山文化先民们所共有的祭祀活动中心。加之那些分布在它周围的大型积石冢群,更突出了女神庙的崇高地位。这种庙、坛、冢三合一组成的规模宏大的祭祀性建筑群,非常类似于北京天坛、太庙和十三陵,中华文明跨越千年一脉相承,令人叹为观止。庙坛冢组合是代表一个民族王朝国家的礼仪建筑。女神庙是整个红山文化共同体祭祀女祖的圣殿。女神庙其实就是女祖庙,“庙”是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尔雅·释名》记载:“庙,貌也,先祖形貌在也。”“庙”虽然是供奉祭祀祖宗的地方,但并不是任何人死后都可以入庙的。庙一般都是历代炎黄子孙纪念国殇、忠孝、有功于国家等人士的场所。同时先秦之后规定:凡有功于国的,死后方可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同时可以理解为:庙所祭祀都是有功于国家的民族英雄,祭祀的是被后人追思并偶像化的祖先神,正如引言中《礼记·祭法第二十三》所记。

  然而,这个祖先神并不是至上神,真正至高无上的是代表宇宙本体的天地,在天地二者之间,周易时代是天尊地卑,但是在更古老的归藏易时代人们更重视坤德,即崇拜大地生养万物和女性的生育功能,红山文化时代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信仰观念。牛河梁遗址的主体建筑是代表天地的圆方祭坛,其中代表大地的社祭坛就是第一地点的大型品字形方台,而这个方台恰是修建在牛河梁海拔最高的山岗上,女祖庙反而建在它南侧下方的低矮处,与边长约200米范围的“品”形方台,不到20米长的女祖庙显得微不足道(山台北侧也发现女性塑像残件,专家推测应有另一个女神庙址,但未发现。这说明,在红山人的观念中,“地”的位置是最高的,汉语言中表示身份位置高低的是“地位”这个词,说明表达这个意思时用的是“地”而不是“天”。

 

  第13地点的“金字塔”形建筑,是代表祭天的天坛,它在牛河梁遗址中地位处于第二位。它的三重圆环代表的是北斗围绕北天极旋转,由斗魁4星和斗柄3星规划的三分天区。天的三圆对应地的三方,这是“黄帝内经”三阳对三阴体系的源头。

  天地祭坛之间均匀分布7个呈反S形建在山岗之巅的积石冢群,与北斗七星对应。与女神庙的7尊女祖神像相呼应。因为在这7个积石冢地点中处于中心的第五地点(也是整个遗址的核心)一号冢的设计也是按北斗七星天象设计的。天文软件显示,墓主人的位置与当时的立夏节北斗玉衡的位置吻合,三重冢界墙与天璇、天枢和天玑三星的绕极轨道吻合。

  红山先民将墓葬位置的选择与北斗在立夏时节的位置相关联,其原因就在于牛河梁地区当时的气候较现在暖湿,立夏时节,万物生长,百花盛开,大地一片绿色,万物生机盎然。这与第一地点所体现的地母信仰观念完全吻合,这是将“天文”归藏在“地理”之中的一种独特信仰,也是后世商代重视大地坤母的归藏易学之源头。归藏易重视天地交泰、阴阳和合,尤其重视大地的生长发育功能。对于红山先民来说,农耕、采集、渔猎经济并存,对大地上动植物的蓬勃生机有着特殊的心理期待。

  牛河梁是红山文化晚期,在红山文化共同体范围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祭祀遗址。它远离居住区,是红山先民精心选择的灵魂归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吕学明在2019年3月14日有个讲座,他结合在这一地区的调查指出:没有看到存在一个超级的红山文化社区;牛河梁遗址拥有特殊性质的礼仪建筑,在广大的范围内独一无二,存在举行丰富礼仪活动的证据,而且不具有政治功能,完全符合朝拜中心的条件。据此他认为,牛河梁遗址更可能是整个红山文化的祭祀中心,是红山文化所代表的人类群体朝觐的圣地。社科院考古所李新伟先生认为,牛河梁是远离居住区的“仪式圣地”。

  目前,发现约40座积石冢分布在天地祭坛周围,这些建在高岗上的积石冢虽然看似没有规律,但是若将空间锁定在天地祭坛之间,就会发现“天”“地”之间呈反S形分布的7个积石冢地点最中心的第5地点与天地祭坛的距离几乎相等,三者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第五地点是天地之间7个积石冢的中心,也算是遗址最核心的位置,它可以作为积石冢的代表,处于与天地祭坛等距的位置,这个等腰三角形构成了完美的天、地、人三者平衡和谐的格局。第五地点积石冢的中心墓主以统摄7座山岗上的积石冢墓主人携大量精美玉器归葬于天地之间。

  我们利用谷歌地图和图像软件制图,发现第一地点女神庙和第十三地点“金字塔”式建筑的连线是标准的“东北—西南”方向,与东西方向成45°角。这在整个遗址中可以作为一种“天文准线”,表示古代天文学概念中“四维”中的“东北”与“西南”二维。《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日冬至,日出东南维,入西南维。至春、秋分,日出东中,入西中。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至则正南。”东北维是夏至日出方位,西南维是冬至日落方位。此二维显然可以构成一年之中代表阴阳盛极的两个时间节点的方位坐标。虽然这与实际观测的牛河梁地区日出日落方位角度不符,但这种理想模式应该是一种观念上的东西,是为了正“四维”而确立的天文准线。

  天坛与阴气盛阳始生的冬至节匹配;地坛与阳气盛阴气始生的夏至节匹配。

  两个节气点正好代表了一年的阴阳二气。反S形的7个地点以第五地点为中心对称分布于天地之间。而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所经过的轨迹刚好也是横S形,这个S线用立杆侧影的方式很容易得到。这种反S线被后世称为太极曲线,《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陈久金等天文史学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根据彝族十月太阳历等民族学资料对太极、阴阳等概念进行天文解读,认为太极、阴阳的起源均与十月太阳历和古代天文历法有关,在它们成为哲学范畴之前,“太极”即一年的通称,“两仪”(阴阳)即古代历法所划分的一年中的冬、夏或春、秋两个半年。7个地点构成的反S形太极曲线恰好代表了阴阳二气在一年中的均匀分布。7之数又是北斗七星数,暗示北斗周行一年向大地布施四时之气。

  方圆祭坛的配置及女神庙的位置,都表达了对一年之中阴阳二气平衡和谐的祈愿。反S线两端是统领阴与阳的核心。在这一年之中,万物从生到灭,从荣到枯,皆在一阴一阳之间。可以说,是太阳与地球运动造成的阴阳二气,生发出了万物。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了。这阴阳二气的平衡和谐能够产生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这个四时之气是天地阴阳平衡作用的产物,这是一种决定着一年中植物生机的神秘自然力。它决定了地球植物生命从生到死的周期会年复一年地轮回。所以在红山先人看来,如果能够使天地自然平衡和谐,同时又能获得因天地和谐作用而产生的旺盛生机,就会得到这种可以年复一年再生轮回的能量。正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的:“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也是孔子在《易传》里讲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只要天地阴阳二气能和谐交泰,就可以使大地之上的生物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以,积石冢中埋葬的红山文化至上圣者,一方面祈望自己能轮回再生,同时也希望整个部落集团的民众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天地之间积石冢的这种葬制是与女祖崇拜关联合一的理念,这就是阴阳化合、生育万物的归藏易和谐信仰。

  综上,修冢是为祭祀男性近祖,建庙是为祭祀女性远祖,到牛河梁祭祀天地及男女祖先就是希望红山古国的子民能够繁衍生息,子孙绵延。这种祭祀理念一直被后世传承下来,这就是中国文化和民族血脉得以延续5000多年的文化基因。这既是红山先祖的初心,也是中华共祖的初心,我们今天不忘先祖的这个初心就能将民族的血脉和文化永续传承下去。目前我国的人口负增长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重视,新的人口政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时代弘扬以孝道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山母祖文化,尊重女性的自然属性,对和谐家庭,提高人口生育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小链接
 
  朱成杰,现就职于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红山文化研究学者,辽宁省红山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多年一直参与国内大型红山文化学术活动。2016年出版的学术著作《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著作,2018年荣获朝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金泰·中央公园专属园地

  [编辑 雅贤]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