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老爸去登山
文图/文化信使 李法明(辽宁喀左)
前几天回家和老爸聊天,老爸问我哪里有孔雀园。我说凌河第一湾道上有,在东台子河滩边。老爸说前几天邻居老周来了,说他儿子买车了,拉着他们看孔雀去了,就在大马架子村边,老周说还看见孔雀开屏了。
这个周末,天气结束烧烤模式,有些多云,出去溜达还是可以的。我告诉老爸周末去第一湾看看,毕竟他们也没去过。
我到家的时候,老爸才吃早饭。走到大道上,老爸发现手机没拿。
慢慢地开车走在去第一湾的路上,路两边的庄稼无精打采的,就连公路边的杨树也旱掉了不少叶子。玉米也就膝盖高吧,比往年的长势差远了。
东台子村庄西的油菜花花期过了,没有了曾经的妩媚,五颜六色的风车还在,只是少了一分灵动罢了。
新修的柏油路在田间蜿蜒,不远处的凌河水也顺着山势一路东流。河边的树林子郁郁葱葱的,孔雀园荷花池接连在道边展露真容。
凌河第一湾的接待中心还在建设中,停车场上的车还不是很多,零零散散的游人在河边的木栈道上踱步,欣赏婷婷的荷叶,还有那摇曳的芦苇。不时有一丛丛开着伞状白花的植物映入眼帘,看着像野生水芹菜。
老妈的膝盖不适合登山,她就在木栈道平坦的地方闲待着。老爸说登到山顶没问题,一定要看看凌河第一湾的面貌。于是,我陪着老爸去东边的登山台阶开始登山之旅。
台阶蜿蜒,时而紧凑时而舒缓,但是爬上需要体力。我在前面走走停停,看着老爸停停走走。山势渐升,视野渐渐开阔,凌河第一湾的全貌渐渐显露出来,只是地里的庄稼还没啥起色,看起来有些光秃秃的,缺少了第一湾那份贝壳图的灵动。
在半山腰的凉亭小坐一会,一是恢复一下体力,再就是在这个地方拍个照。站在亭子里西望,凌河水蜿蜒东来,绕着西山的舌状山坡,绕了一个大大的对头弯,河岸边水草丰茂,顺着河边形成了两道翠绿的草龙,看着十分养眼。
台阶大多是花岗岩的,也有几段是风镐就地取材开凿而成的,前者的风格有些整齐划一,后者的风格质朴透着自然。汗水渐渐地从脸上滴落,这还是天气将就人的缘故呢。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我们到了最高峰的凉亭,估计海拔高度近九百米。站在亭里往东望,蜿蜒的水泥路若隐若现,到达烧锅杖子的村里再也看不见了。山脚下的河对面,有个小村庄,好像名字也叫香磨。一道渡槽横跨凌河,村里有个人家放着音响,熟悉的二人转伴着声声鸡鸣狗吠传过来。往北的石崖上就是远近闻名的鸽子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去年的十月一我曾经去过。
凉亭以南一里远的另一个山包上,又一个凉亭正在开工建设,下山的台阶大多也铺好了石板,施工的工人巧妙地用最原始的辘轳运送灰料。老爸在那里遇见了他的战友,也是好多年没见了。要不是老爸问起了当地的几个战友,他们也不会认出彼此,毕竟已经三十年没啥联系了。
下山的台阶正在施工,有两处石岩险峰别具一格。北面的第一湾别具特色,老爸和我也在那留下一个悠然的影像。一个有些恐高的游客小心翼翼地不敢四处观望,原单位的海华大姐笑话他,他嘴里对付着但是脚步更加小心了。海华大姐也是今天我遇见的第四个熟人,只是我今天又一次没认出同学李华的老妈。虽然见到的时候不多,但是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太阳渐渐有些毒了,来游玩的车多了起来,趁着凉快来看看还真对了。到了孔雀园下车,老妈还心疼那十块钱的门票。有的孔雀很文静,在木架子上悠闲地左顾右盼,参观的小孩子吵闹着。有的孔雀很好斗,面对伸过来的脚,跃起来就啄。老板赶紧告诉大人管好自己的孩子。还好,有只孔雀很给力,展开了美丽的羽毛,人们纷纷拍照留念。
孔雀园的河边就是大名鼎鼎的阎王鼻子水库。据说,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就在这里勘测,准备建设大型水库。这里有一个不大的水湾,一艘铁船静静地停在岸边,一棵倾斜的杨树成了系舟之处。一位年轻的女孩,脱了鞋到水边的泥里找蛤喇,她的伙伴们在岸边给她鼓劲。
回程的路很顺畅,老爸有些遗憾没带相机。我回来后,把拍的照片整理一下,计划发给远方的小妹,但不知道怎么一下子发到亲戚的群里去了。二哥说二叔他们挺上相的,拍得不错。
晒晒就晒晒吧,也算在群里提提人气。后来,有人说今天是2017年父亲节,我这也算是以无心算有心了吧。
小链接李法明,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75年生人。在辽宁省喀左县五个乡镇辗转打拼二十年,现供职于喀左县营商环境建设局。喜欢读书,爱好旅游,闲时弄花草,静处赋文章。偶有文字见于报端,愿以文会友,短长互鉴!
[助编 繁花似锦 责编 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