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后独白(孙玲玲)

摘要:最近在读《北大人生讲座》,在我看来,遇见一本书,同样也是一种难得的碰巧。

书后独白

文图/文化信使 孙玲玲(辽宁朝阳)

  最近在听《北大人生讲座》这本书,在我看来,遇见一本书,同样也是一种难得的碰巧。抛开时代背景,去除听不懂的那部分,能听得懂的,至今仍旧受用,耐人寻味。深夜,竟陷在那些文字里,无法自拔,奈何困意一波一波袭来,眼皮实在抬不起来,才肯不情愿地睡去。

  徐志摩先生的文字是如此的优美,而犀利起来又毫不逊色,有种劈头盖脸之势,让人摸不着头脑,怪只怪自己学识太浅,对历史了解不够深入,又怎会读懂其中的含义呢。与此同时,又不禁为这位气质超脱的优秀青年而感到叹息,竟如此早早地被意外结束了生命。

  在这些民国大师们的字字句句里,并没有华丽、晦涩难懂的演讲词,相反,所举之例真真切切,透彻而又恰到好处,会让人心生敬佩地笑出来。一直觉得,一本好书,至少要具备两点,一是让人产生思考,二是能让人读懂。一本好书,像一位老师,总会让你得到些什么。

  得到,又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收获,有所得,二是反思,有所得。你以为你的智识够用了,可以判断、解决很多问题,并长此以往,就此过活了。实际上,那些智识可能是错误的,只不过是从前你并不自知罢了。这是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收获,也算是自我反思吧。

  我们与文字之间若能产生思考,便包括一种含义,即共情。即便没有相同经历,也能试着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完徐志摩先生的《自剖》,不禁对照自己。我是个好静的人,然而思想却又同样跳荡,也正因如此,这么多年,似乎也从未觉得无趣与空虚。我爱看静的事物,一座山的伟岸,一朵花的安闲,一个摆件的美好,都会让我心生温暖。我也同诗哲徐志摩先生一样,喜欢看动的事物,却又不敢大言不惭地说“爱”,只能说是“喜欢”,喜欢活泼的人,喜欢空中的飞鸟,喜欢水波粼粼的样子,也同样喜欢路上的山水与田野。

  喜欢旅行,也喜欢思考,一朵云、一颗星会让我驻足,即便是最不起眼的狗尾草,也会让我发现它的美,盛夏也好,寒冬也罢,那些角落里、公园处、田野里随风摆动的野花野草,都会让我微笑。可是如先生所言,这些所有的乐观与美好,却并不能阻挡思想上偶尔的呆顿。自知本就不是反应敏捷之人,别人说了一句话,事后三四天才回过神来,先天的聪慧与愚钝早就有了区分,还是有这点自知之明的。又或者说,人,总有所长,关注的不同在于兴趣所在罢了,这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自从投稿以来,能够得到发表,便激发了我对写作的热情,一边觉得感激所有的遇见,一边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尽管这种学习的欲望来得晚了一些,却总比不来得好。也看过很多朋友的文字,只觉自己才疏学浅,且需多学、多看才是。白天无法静下心来,只有夜深人静,才可以舒心地写下心里的话,不写出来,会觉得心里总装着一块石头,写出来,才舒服了。

  写字与读书一样,不是为了卖弄、炫耀,写得好的,比比皆是,这又算得了什么?当时写的,过后就忘记了,但那些读过的、写过的,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为了写作而写作,为求知识而写作,为了自我提升与发展而写作,当然,也是为生活。笔墨也有责任,要么不动声色,要么反复斟酌。反问自己,到底在忙些什么,兴趣使然。兴趣甚至有时候比职业更重要,这不是我说的,是傅孟真先生说的。“所以人生如波,一伏一起,一消一长,消长之间,见出趣味;趣味之内,证了人生”。

  每活一天,眼见耳听心感,皆有其美,唯愿余生,如徐志摩先生所言“往爱心与同情的方向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生命,更多更大更高的生命方向走。”这也是我对生活的一点“赤子之心”。

小链接  孙玲玲,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为辽宁省朝阳市第十五中学教师,龙城区骨干教师,七道泉子镇、龙城区人大代表。爱好写作,读书等。

[编辑 雅贤]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