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场院(史庆友)

摘要:我们屯的场院四四方方,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20米,在当时全大队5个生产小队中是最大的。

场院

文图/文化信使 史庆友(辽宁阜新)

  我出生在山村,1974年初中毕业后,没上学的地方了,只好回生产队参加劳动。现在想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期间学到了好多知识,虽然在生产队只干了两年,而在场院干活得有半年。

  我们屯的场院四四方方,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20米,在当时全大队5个生产小队中是最大的。

  场院,是用来打谷物和晒粮食的平坦场地。这些年因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家家都有了自己的小场院,生产队那样的大场院已经不多见了。

  当年,生产队种植最多的农作物是高粱,高粱是以高粱头的形式垛在场院中央,高粱头也就是成捆的高粱穗子。

  高粱在老家多种农作物中收获相对比较早,家乡一带流传着农谚“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见高粱攒”。高粱攒就是将收割后绑成捆的高粱头朝上根在下十几捆摆成一个宝塔。田野里通风透光,用不了几天就干透了。

  干透的高粱也不同秸秆一起往回拉,而是高粱穗及高粱秸秆分别拉,这里还有一项农活叫掐高粱。

  掐高粱有专用的工具——掐刀子。掐刀子不是什么大工厂生产的,是我们生产大队铁匠炉铁匠打的。

  掐刀子其实很简单,一个梯形刀,宽面是刀刃,刀刃非常锋利。

  与刀刃对应的小面均匀地排列着两个小孔,用生牛皮等耐磨的东西将其包裹,通过两个小孔固定,在固定的同时还系一条带,粗细与本人的大拇指相同,左手握刀,四指一侧,大拇指戴着套一侧。将成捆的干高粱摆在面前,用高粱秸支撑着,右手拿高粱的穗以下大约20厘米的位置,左手拿穗的下部高粱秸秆的细茎,手中掐刀子一用力,高粱穗与秸秆分离,这个过程就是掐高粱。

  掐高粱掐多了,就能掐快了,生产队实行的是掐多有奖,掐80捆为一个工作日,记10分,我一天忙够戗能记10分,快手一天挣20分。掐高粱一定得注意别掐自己的手指肚,掐刀子与手指肚几乎是并列的。

  在我的记忆里,与我同岁的邻居二胖,虽然比我早参加两年农业生产劳动,但那年还是将中指、食指的手指肚掐了,一个冬天也没干活,整天戴着一副棉手套,这瞧瞧,那看看,也算是上班,但是出工不出力。他还常说:“十指连心,谁看着不干活一样挣工分来气,谁将手指肚割下试试,疼死你!也就我这有钢的男子汉能挺得住。”

  好久没掐高粱了,前几天在农田里遇到了一农民小弟在田间掐高粱,不过用的不是掐刀子,而是普通镰刀,他一手拿着高粱穗,一手用镰刀削,感觉很慢,我跟他讲掐刀子多快多方便,他的一句话说得我也没啥说的了:“老哥,哪还有铁匠炉,谁家还有掐刀子,没办法,就用这笨法慢慢来吧!”我心里在想:铁匠炉怎么就黄了呢?

  场院里的农作物摆放是有学问的,收割完晒干的谷子拉回来要垛起来,垛谷子可是一个技术活。简单说就是将成捆的谷子通过适当的码放堆成一个宝塔,用垛垛的车老板子的话说:刮多大的风也不能刮倒,下多大的雪也不能漏水。我只知道垛起来一个个排列得都很整齐,远处望着是一座座艺术品。垛谷垛还有位置,都垛场院的东侧,为这我还问过一次佟二哥,那次二哥讲得十分好:这样高的谷垛垛在场院里,一定挡风,挡风就影响打场时扬场了,我们这里一般不刮东、西风,将谷垛垛东边,就不影响扬场了。

  冬天在场院干的比较多的活是削谷子,削谷子其实同掐高粱同出一辙,就是将谷穗从谷秸上掐下来,但谷子不是掐,是用刀削。

  削谷子的刀是普通的镰刀,但刀把同割地的镰刀有区别,削谷子的刀把只有35厘米左右,不是直的,是弯的,一个胳膊肘子弯,但同胳膊肘弯相反,朝外。

  削谷子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左手拿谷子秸秆中部,端平,谷子自然下垂,刀背对着腹部,用力向谷穗与秸秆结合部削,谷穗与秸秆就分离了。

  现在没有人削谷子了,由于家家都有拖拉机,将谷子连同秸秆一起放场院里用胶轮拖拉机压,一会儿谷粒儿就脱落了,将秆同谷穗一起用杈子挑出去,然后将剩下的堆起来,用一种叫木锨的工具扬,借风吹走杂质,剩下的就是粮食了。人们管这个过程叫扬场。

  那年场院的活进展比较慢,进腊月了还没结束,天特别冷,每天人们也干不了多少活,冻得受不了,有时候看队长不在,人们就跑秸秆后边晒太阳。

  近年,我家附近有一个不用的农用小型飞机场,跑道500米长,25米宽,这里成了农民打场的好地方,虽然人们都叫那个地方为飞机场,其实就是一个场院,深秋每天都得有百八十人在那里从事打场的农活,甚至是通宵达旦。

  今年农业丰收,场院里每天都人满为患,却让我这喜欢摄影的退休老头找到了好地方,每天都要到那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故乡,真的是让人魂牵梦绕。前几天去省城办事,儿子让我在那待几天,我的回答让儿子无语:这几天“飞机场”上打场是高潮,我得去拍点花絮。

小链接  史庆友,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政府退休公务员,朝阳农学院毕业,省、市、县三级作家协会会员;市、县诗词学会会员,高级畜牧师。多年坚持写作,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有作品发表于《辽宁日报》等媒体。出版了散文集《心语》《心曲》,分别获蒙古贞文学奖、阜新文学奖。摄影作品《村头》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摄影展中荣获一等奖。在网络上发表作品200万字,多次参加网络征文并获奖。

[编辑 冠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