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要不要生养儿女”
文图/文化信使 郭立萍(辽宁朝阳)
写在前面:一看这题目就好奇怪,生养儿女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有什么“要不要”的呢?可是现在真的就有好多年轻人不想要孩子,所以在这里写一点文字,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实为茶余饭后的一点调料而已。
近日一则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标题也很吸引眼球:《34岁女博士丁克,57岁母亲怒生二胎》,老人想要当姥姥,女儿没有要孩子的打算,老人就自己生了个孩子,你不让我当姥姥,我让你当姐姐。女儿也表明自己态度:可以养父母老,但不会养妹妹。
之所以引起热议,是传统养儿观念与现代生活理念的冲击。传统观念中,要不要孩子乃是人生中天大的事,结了婚不要孩子那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现代生活理念中,有少数年轻人选择的却是当个丁克。在高学历快节奏强压力的生活环境下,他们或者害怕自己无法完成好儿女的教育,或者因为有自己追求的自由与事业怕孩子拖住自己前进的脚步或者受过生理心理的创伤,无法拥有孩子。这么看来,我们能说谁对谁错呢?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养儿到底是为什么?
最高大尚的一个回答是为了人类的生息繁衍。可是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可能没有几个人是因为要为了这个伟大的愿望才决定自己是否生小孩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为了“传宗接代”。这在建国前多有提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时的观点还重男轻女。男孩子是可以入家谱的,女孩子再优秀也终将嫁给他人。后来只生一个孩,有句口号就说:“女儿也是传后人”。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养儿防老”。 这种观念也是有很大的市场的,当自己不再年轻无法劳作没有收入时,就需要有孩子来照顾自己的生活,以实现老有所养。而最美的老年人的生活是自己“含饴弄孙”、 儿孙“承欢膝下”,尽享天伦之乐。而这种要求在现代这个大环境中也不能完全复原了。子女为生活奔波操劳,小孙为学业埋头苦读,小家庭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少之又少。更有那儿女长成,外地工作,父母故土难离,平时只在电话视频中看到儿孙,即使逢年过节也有各种因素不能团聚的。条件好的子女把钱汇过来,条件不好的,父母还要贴补子女一点。在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养儿与防老在现代社会中似乎也没有那么大的因果关系了。
还有一种说法在现代社会比较流行:为了享受生命中养儿育女的快乐!一个小生命的成长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妈妈年轻时候什么都怕,可是生了孩子之后就什么都不怕了,父母对子女那是一种没有利益计效的关系。生小孩前,妈妈的世界很大,生了小孩以后妈妈的世界里几乎只有这个孩子。看着自己创造的小生命一点点地长大,一点点地变成大姑娘或小伙子,心中的满足与欣喜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
就像四季更替一样,生儿养女应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不生养孩子则会有各种不同的理由。如果你喜欢小孩,又愿意陪着孩子一起长大,那么你就生个孩子养个孩子,享受那个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给你带来的各种快乐与烦恼。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不想承受儿女给你带来的各种状况,甚至惧怕要孩子,而你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你的现状足以满足你对生活的要求,那不要小孩也无可厚非。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更倾向于认为生育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是个人的自由。生活中名人也好普通人也好,也都有开心的丁克族。对于自己的父母,丁克一族完全可以对上尽到赡养义务,至于自己是否有人赡养有人陪伴是丁克一族自己选择承担的生活。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我自认是一个俗人,自是以为有个烦人的孩子在身边生命才是完整的。但是我不去指责那些有其他想法的人。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只要他的选择不是危害大众,不是危害社会,那么完全有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的自由。
做父母的呢,既然不能陪孩子一辈子,就不要太左右孩子的生活。健健康康地活着,开开心心地过着,唱唱歌跳跳舞,找找同伴聊聊天,不也是挺好的事吗?周围的人也不要总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衡量别人,在生活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定权,每个人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幸福。但从大局来看,生育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民族兴亡,匹夫有责,能为我们的民族繁荣发展做一份贡献,岂不更好吗?
小链接郭立萍,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就职于辽宁省朝阳县自然资源局。热爱生活,爱好读书、摄影、写作。文章多次在省厅杂志、市县报上发表。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