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中原老师绕口令《慎用儿化音》
文/文化信使 吴守贵(辽宁朝阳)
这是一则涉及儿化音的绕口令。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儿化”解释:名词后缀,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1.表示小,如:盆儿、棍儿、窟窿儿、小车儿。2.表示词性变化,如:吃儿、盖儿、卷儿(动词名词化);亮儿、尖儿、零碎儿(形容词名词化);3.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如:门儿、根儿、油水儿;4.区别不同事物,如:白面—白面儿(海洛因),老家—老家儿(父母和家中长辈)。少数动词的后缀:玩儿、火儿。
绕口令中的“松针”一“儿化”成了“松针儿”,听起来还真像“松枝儿”;“松枝”一“儿化”成了“松枝儿”,听起来又像“松针儿”。“牛贵”一“儿化”成了“牛贵儿”,听起来还真像“牛棍儿”;“刘卉”一“儿化”成了“刘卉儿”,听起来还真像“刘混儿”。
本来希望“刘卉”“牛贵”能成双对儿,由于误传为“刘混儿”嫁“牛棍儿”,导致“刘卉”“牛贵”产生了庸俗感,结果都泄了劲儿。
谙熟文字的作者,提醒慎用儿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动词或形容词一旦儿化,词义便发生了改变。
人名的儿化会带来一些麻烦,例如,老师上课提问:“松枝儿” ,班里会同时站起两个同学,一个是“松枝”,一个是“松针”,因为他们名字发音十分相似。
名字儿化,说着习惯顺口,写礼账的人却无从下笔。你张口报个“松枝儿”,写礼账的先生就不知道是该写“松枝”还是写“松针”,只好问你怎么写?
姓名不宜“儿化”,容易产生歧义耽误事儿。尤其是中老年人姓名,儿化后会产生不庄重感,让人听着有被轻视的感觉,心里很不舒服。
2021.03.10
附:
王中原绕口令第470则——慎用儿化音
“松针”儿化成“松针儿”,
听起来像“松枝儿”;
“松枝”儿化成“松枝儿”,
听起来像“松针儿”。
儿化似乎不算事儿,
具体要看什么字儿。
“牛贵”儿化成“牛贵儿”,
听起来像“牛棍儿”;
“刘卉”儿化成“刘卉儿”,
听起来像“刘混儿”。
本来“刘卉”“牛贵”成双对儿,
误传为“刘混儿”嫁“牛棍儿”。
2021-03-07 11:08
小链接吴守贵,辽宁省建平县人。1950年5月18日出生。196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热爱文学,喜欢旅游。著有诗词集《夕阳韵语》《金秋韵语》。2010年6月退休。2012年8月加入朝阳市金秋文学社,现为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朝阳市作家协会、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
[编辑 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