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小古山上的青松梦(朝阳真水 桓之歌 老白)

摘要:据了解,栽植这片松林的想法,源于1978年仲春朝阳市召开的小流域治理会议。时任黑牛营子人民公社革委会常务副主任的狄文忱在公社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率先提出了“营造千亩油松林”的项目计划。

本网特稿·礼赞建党百年

历史钩沉:小古山上的青松梦

文/朝阳真水 图/桓之歌 老白

杜广权(右一)接受记者采访

  “谁也没想到,40多年过去了,当初靠客土、担水栽活的这片油松,今天真的‘成事儿’了!甭说旁的,单说给当地住户解决烧柴问题,还有让大伙儿随便采松子儿、捡蘑菇啥的,就让人觉着这片林子真是给子孙后代造福啦……说一千道一万,还得感谢党的好领导啊!”6月22日上午,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黑牛营子乡三家子村75岁的村民杜广权,站在一处名叫小古山的山坡上,手指茂密的松林感慨地说。

  据了解,栽植这片松林的想法,源于1978年仲春朝阳市召开的小流域治理会议。原在黑牛营子公社担任领导职务的狄文忱在公社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率先提出了“营造千亩油松林”的项目计划。随后,狄文忱担任项目总指挥,从所属各生产大队抽调300多名基干民兵,集中安置在一个叫“西沟”的小山村,一举开设了15个伙房。以集体食宿、统一作息、分段突击的半军事化运作方式,以高粱米饭、大煎饼、大白菜、大豆腐为主要食材,以铁锹、镐头、水桶为主要工具,凭借一双双铁脚板、一副副钢肩膀,在少则五六十度、高达八九十度的陡坡上艰苦作业。工地上红旗招展,深山里军号嘀嗒,山路上人欢马乍,各部门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确保了相关工作稳健推进。连续奋战一周,成功造出1300亩油松林,随即划归当地国营林场管理,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国有林”。

  据介绍,当下,这片松林中的大松树,长得最高的已有20米左右,胸径最大的在40厘米以上。记者在现场看到,树林深处,高达数米的粗壮荆条、肆意衍生的密集松苗、随处可见的烂漫山花、四处乱窜的大肥兔子……接二连三地给人制造惊喜,让人流连忘返。

张乃国现场讲述感人故事

  现任黑牛营子乡城建助理的张乃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据他讲述,营造这片林子的时候他刚好记事儿。那时的小古山是一座兔子都不拉屎的秃山。在附近居住的农户没柴烧,就翻山越岭到山那边想办法。实在没招儿了,荆条疙瘩都刨出来烧火了。有了这片林子后,村民的日子逐渐滋润起来了。

杜广权(右一)和当地干部一起回忆往事

  另据杜广权讲述,造林会战开始后,时任三家子大队队长兼民兵连长的他,率领50名基干民兵参战。在他的指挥下,30名男民兵主要负责挖坑、挑水,20位女民兵主要负责客土、栽树苗。当中有一位小民兵,只有16岁,用一副相对较小的水桶担水。一次,小家伙稍不小心,便将从5华里外一步一步挑来的两桶水弄翻,其中一只水桶也从山顶直接骨碌到山脚下,心疼得直哭鼻子。杜广权先是假装训斥他,很快又轻声细语地安慰、鼓励他。让今天的人想不到的是,造林会战那么大的劳动强度,参战民兵每人每天只挣10个工分,每1个工分只折合人民币2分钱,一天忙活下来,最多也只有2角钱。但是,那时候的人,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根本不在乎个人挣多挣少,只要公社党委和项目指挥部一声令下,不讲任何条件,撸胳膊挽袖子立即开干!

杜广权讲述造林故事

狄文忱回忆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年已87岁高龄的狄文忱老人,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依旧清晰地记得一长串名单:

  王怀恩、王贵武、曹玉昆、陈凤礼、王忠廷、张书申、刘忠志、杜广生、曾宪和、刘维学、王宝昌、康万章、刘春琪、陆秀云、韩玉梅、汪春荣、孙尤成、王青山、徐广海、李凤鸣、王文明、付俊庆、王德富、李国清、张国安、范显臣、梁国安、董焕齐、杜广权、王志国、邢树堂、张万福、张禄、陶俊承、倪树海、张有余、焦世民、杨巨武、竭向华……

  最后,张乃国深有感触地说:“虽说过去这么多年了,但是老百姓还是忘不了党和政府率领大家艰苦奋斗、集中力量办大事儿的峥嵘岁月。在我看来,这漫山遍野的油松和潮水般的松涛,就是献给建党百年的最好礼物!”

  抚今追昔,狄文忱老人不仅写下了长达数千字的《古山青松回忆录》一文,还即兴创作了一首《古山青松梦》,以告来兹:

  七八仲春造林忙,古山十里演战场。

  三百壮士洒汗水,七日千亩披绿装。

  往昔荒山卧黑土,而今林海透霞光。

  遥望芳林盈秀色,心地松青梦正香。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本网转发时,题目、内容及图片做了一些改动和补充)
[编辑 雅贤]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