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国地望及其人文精神考释(三)(董婕 朱成杰)

摘要:古代历史证明,君子人格为东北亚各国所认同,是中华文化圈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君子国地望及其人文精神考释(三)

文图/董婕 朱成杰(辽宁朝阳)

  三、君子国影响了佛法向东北亚的传播

  (一)佛教文献记载了君子国的人文精神

  古代历史证明,君子人格为东北亚各国所认同,是中华文化圈最核心的价值理念。这种君子人格也得到了佛教的认同。唐代僧人道世著《法苑珠林》,该书约百万余字,博引诸经、律、论、传等四百多种。其中有一条关于君子国的重要记载,佛陀在灭度前曾给弟子留下遗言,可以向君子国传播佛教。《法苑珠林》(卷二十):“我灭度后汝语大迦叶及文殊师利,流我毗尼此阎浮洲三十二国,是诸众生并有大根,堪可流行迦叶遗教。东弗婆提洲二百六十国,西瞿耶尼洲一百三十国,并行迦叶遗教。自余天下众生薄福,不堪闻教,莫行此法。如来灭后四十年中,遣行二部此四天下。又问:云何二部教?答曰:四分十诵律。四十年后,一百一十年,迦叶遗律方行前国。如震旦诸国,谓之君子国,根性轻利,得行三部教,合四百三国土。”

  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Cinisthana”,这个词在佛教经籍中译作“震旦”。据北传佛教史料研究观点认为,释迦牟尼灭度在西元前 380~390 年之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他所说的震旦诸国应包含各诸侯国。《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云:“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列阳”位于“列水”的北岸,“列水”即今日朝鲜半岛西北部的大同江。《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云:“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由此可知,真番和朝鲜都被燕国完全控制。真番位于朝鲜之南,也在朝鲜半岛上。《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云:“盖国在鉅燕南,倭北。倭属燕。”可知,燕国的势力延伸到日本列岛。

  根据《法苑珠林》记载的佛教史料,释迦牟尼交代弟子传播佛法的范围包括南部州32国,东部州260国,西部州130国,共422国,唯独未提北部州。但提到震旦诸国(君子国)得行三部教时,总计为“四百三国土”,又加了八国。由此推断,这震旦诸国应该是指战国七雄,而朝鲜半岛及日本岛被视为一个合属藩国(燕属),共计八国。

  释迦牟尼灭度前以整个亚洲视角来看东北亚,把震旦诸国都视为“根性轻利”的君子国,应该是因古代君子国的影响力而造成的,所以他向弟子交代的可以传行三部教的震旦诸国,应该是以古代君子国的地域为核心的。这条唐代的重要史料,又从佛教传播的视角佐证了古代“君子国”与红山古国地域的关联。红山文化中心性遗址所在的朝阳地区,在佛教向东北亚“君子国”传播的过程中的确是起到过重要的节点作用。

  (二)君子国故地的三燕龙城成为东北亚佛教祖庭

  佛灭度三百多年之后的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来到长安,口授《浮屠经》。“伊存授经”被确认为佛法在中国初传的标志。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在中国南北已广泛传播。紧邻前燕的后赵统治者羯人石勒,在提倡儒家经学的同时,大兴佛教,推崇天竺神僧佛图澄。前燕与后赵交往密切,佛图澄是文献所记进入慕容鲜卑统治的辽西乃至东北的第一位高僧。另外,东汉以来有许多汉人逃到北方鲜卑地区,这些汉人当中也不排除有人接触或信仰佛教。所以,朝阳历史学者推断,“慕容鲜卑,接触并信仰佛教,最晚应该在慕容廆定都棘城(公元294年)前后,也就是公元三世纪末到四世纪初。” [11](89)《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二十三《前燕录一》记载:“(慕容)廆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定都大棘城。”大棘城又称棘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属北票市章吉营子乡三官村),是慕容鲜卑来辽西后最早的政治中心。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燕王,都棘城。

  公元338年,后赵的石虎率领大军讨伐令支(今河北迁安、迁西及滦县北部地区),欲向北进攻前燕首都棘城。随军高僧佛图澄曾向石虎谏言:“燕福德之国,未可加兵。”(《晋书》卷一百六《载记第六·石季龙上》)石虎不听劝告,执意攻打棘城,结果被前燕王慕容皝打得惨败而归。

  据《晋书》及《十六国春秋辑补》记载:“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燕太祖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所谓福德之地也。使阳裕、唐柱等,可营制规模,筑龙城。”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皝将都城由棘城迁往龙城。今日朝阳的城市历史由此奠定。龙城因龙山而得名,辽西地区考古材料中有丰富的龙文化元素,从查海-兴隆洼文化(8000年前)的石塑龙到赵宝沟文化(7000年前)陶尊的猪首龙纹,再到红山文化(5000年前)的玉猪龙,古老的龙文化传承3000多年。三燕时期慕容鲜卑政权又将辽西古老龙脉由龙山引入龙城。从晋书所载的慕容廆定都的棘城为“颛顼之墟”,到佛图澄将前燕国称为“福德之国”,又到慕容皝将所建龙城看作是“福德之地”,三者看来并无关联,但却透出关于龙城的文脉传承:红山古国—颛顼之墟—君子国—孤竹国—福德之地。三燕龙城既承载了当地几千年的文脉,又接续了来自西域的佛教法承。

  公元345 年,前燕王慕容皝在龙城东南的龙山上修建东北第一座皇家佛寺——龙翔佛寺,从此开创了东北佛教皇家传承的法脉,后成为佛教向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传播的重要节点,被视为东北佛教祖庭。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罗新先生提出“西有敦煌,东有朝阳”的重要观点[12](16-17)。可见朝阳在佛教传播路线节点上所处的重要位置。

  朝阳北塔自隋代就有了隋文帝敕封的佛舍利。辽代皇家重修佛塔时,将舍利等佛宝又内供于塔内天宫。1988年修北塔时发现天宫。众多文物中居然有一件红山文化玉斧,说明辽代皇室将红山文化玉器视为可以供佛的珍宝。

  2004年朝阳南塔(辽代)地基附近又出土了 14 颗燃灯古佛舍利。朝阳成了世界上唯一拥有两佛舍利的古老城市。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钦定热河志》:“(朝阳)南塔之前有铁塔一座,系契丹重熙十五年所铸,葬释迦、定光二佛舍利”“后人于其地基刨得一窟,下见地宫一所,有碑八块。”其中《释迦、定光二佛真身舍利塔记》记载:“寻择良辰,亦得吉卦,坼至十檐,获定光佛舍利六百余颗。至地宫内获释迦佛舍利一千三百余颗。再选定四月八日午时,依旧如法安葬。”当年在南塔南侧的铁塔里,竟然曾葬有“定光佛舍利六百余颗”和“释迦佛舍利一千三百余颗”。这说明,古代龙城作为东北亚地区佛教传播的重要节点城市,颇受到统治者和佛教高层人士的重视。佛教在君子国故地的龙城成为北方几代统治者推崇的王朝信仰,十分兴盛。

  唐代僧人道世根据其兄道宣所著之《大唐内典录》及《续高僧传》编集而成的《法苑珠林》具有佛教百科全书之性质。它所记载的佛陀灭度前关于“君子国可传三部教”的这条遗愿,通过朝阳的佛教考古成果得到了证实。

  结语

  综上考证,君子国地望在红山文化核心分布区,君子国的人文精神传承了红山古国的礼仪传统。孤竹国以伯夷叔齐为代表的孝亲仁爱、礼让不争的价值观念来源于君子国。《后汉书》记载东北夷人的仁义好生之德与红山古国崇尚植物生机的玉文化观念吻合。君子国“根性轻利,好让不争”的口碑还影响了佛法向东北亚的传播,三燕龙城(朝阳)作为君子国的核心故地成为东北亚佛教祖庭。红山文化是龙凤崇拜的重要源头,凤凰又出自红山古国地域的君子国。古代龙山后来改称凤凰山,如此,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图腾,在龙城凤山见证着朝阳城市历史的古今变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在的朝阳市也应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祖地。

  参考文献:

  [1][2]栾丰实.论“夷”和“东夷”[J].中原文物,2002(1):16-20.

  [3]朱东润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65.

  [4][5][6]李德山,李路著.孤竹·东胡·令支·屠何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7]董婕.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与礼制文化探析[J].理论界,2015(07):152-156.

  [8]张星德,李能交.辽西地区史前鸟形象作品的考古学观察与研究[J].北方文物,2020(1):38-47

  [9]邓聪.兴隆洼文化玉器与植物宇宙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P.21-34.

  [10]傅朗云.东北夷初探[J].蒲峪学刊,1995(1):6-9.

  [11]周亚利,刘桂馨.慕容皝[M].香港:读书文化出版社,2020,P.89.

  [12]罗新.关于“西有敦煌,东有朝阳”的几点说明[J].今日辽宁,2017(4):16-17.

  基金项目: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21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朝阳三燕历史文化研究与宣传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lsljdybkt-018)。

(完结)

  (本文发表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经作者授权编发,编发时略有改动。)

君子国地望及其人文精神考释(一)(董婕 朱成杰)

君子国地望及其人文精神考释(二)(董婕 朱成杰)

小链接
  董婕,汉族,1979年6月生,辽宁凌源人,历史学硕士。现任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红山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东北地方史及红山文化研究。工作以来,发表论文24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和参与省级立项10项,主持市级立项3项。
  朱成杰,蒙古族,1963年9月生,辽宁建平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编审,主要从事红山文化研究。

[编辑 立军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