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金文”专栏
长期身处和平年代,极易使人在乐享生活、争名逐利、心浮气躁、得过且过的状态中慵懒倦怠,放松警惕,消弭斗志,忘却初心,淡漠使命,弱化担当。作为负责任的网络媒体,极有必要重复呐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是一位勤勉自强、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影响深远的军中俊杰、爱国学者。其作品以说理透彻、恢宏大气、振聋发聩而著称,独具提神醒脑、救赎灵魂、正心正念之功效。
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警示当代、鼓舞民志,更为启迪后世、昭告未来,经请示将军同意,本网编委会决定于2020年3月12日开启“一南金文”专栏。愿借将军力作,爆燃民族精神之火,积极践行“导引群心、朝向太阳”理念。
敬请各位网友多多转发,助力公益善举,共襄复兴伟业。
苦难辉煌
文/金一南
第十六章 狂飙歌(五)
此人一辈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最后满盘皆输。行将告别大陆的最后时刻、检讨自己为什么失败之时,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才算成熟了。
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毛泽东还说:台湾只要与美断绝关系,可派代表回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周恩来具体说明,蒋经国等安排在人大或政协是理所当然的。蒋介石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如果陈诚愿意做,蒋经国只好让一下做副的。其实陈诚、蒋经国都是想干些事的。陈诚如果愿到中央工作,不在傅作义之下,蒋经国也可以到中央工作。
1960年5月2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周恩来与毛泽东商讨后确定对台湾问题的总方针是: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能落在美国人手中。中央认为,对蒋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人去做。蒋现在过来也有困难,要逐步创造些条件,等待时机成熟。
后来周恩来一再关照统战部门,照顾好在西安的于右任前妻的生活。周恩来还请有关人士将“奉化庐墓依然,溪口花草无恙”的照片寄往台湾,安排住在上海的蒋介石的内兄毛懋卿做浙江省政协委员,并要他们照顾蒋介石在浙江奉化的亲属和陈诚在浙江青田的姐姐。
时间对这一代人来说,已经来不及了。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晨8点15分,台北市郊草山脚下的士林官邸内,蒋介石醒来走出卧室。昼夜监护其健康的医疗小组,在一张例行的病历卡上记下:“昨夜,蒋公睡眠安稳,故精神颇佳。”
当晚11时50分,蒋介石在卧室内去世,享年89岁。
子夜,台湾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赶来,依次排队,在蒋介石遗嘱上签字。
遗嘱不长,三百多字。大多都是别人早已熟悉的老话。记与不记,似无关痛痒。
况且有哪一个将来,是在靠遗嘱维持的。
蒋介石去世当晚,蒋经国与宋美龄商定蒋的治丧事宜,“暂厝蒋介石灵柩于台北市南六十公里处的慈湖湖畔”。慈湖背依草苓山,湖水终年碧绿清澈,宛如江南蒋之故乡浙江奉化溪口。蒋生前在这里修建一座中国四合院的“行宫”,常来此小住,并嘱咐死后灵柩暂厝此地,以待将来归葬大陆故乡。蒋在台湾终其一生,一直在眺望无法靠近的故国山河。他在台湾的行馆,多是和故乡类似的景色。如他最爱去的角板山,以及“暂厝灵柩”的大溪慈湖湖畔,都是他心目中的江浙风情。木妻兰森林区因为面对兰阳、多望、田古尔三溪汇流,每当台风过境,山洪汇集于溪谷,从木妻兰高处往下望,很像气势磅礴的钱塘江潮,蒋介石在此也设有行馆,作为乡愁的延伸。
他知道今生不能,便寄希望于来世了。
国民党“围剿”苏区的急先锋、曾经给红军造成重大损失的陈诚,到台湾后大搞起土地改革。之所以如此,他认定抓住了国民党兵败大陆的主因。陈诚说,台湾实施土地改革是“一种客观需要,虽有万难,不能顾及”;事实很明显,不进行土改,连在台湾的统治都无法维持。
陈诚将土改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三七五减租,即最高地租不得超过主要农作物全年收获量的37.5%;第二步是公地放领,将台湾当局掌握的耕地所有权有条件地转给农民。第三步是耕者有其田。以实物和股票形式征收地主的超额土地,转放于现耕农民。
他通过请吃饭、恳谈和走访等办法,向地主说明:“三七五减租,一方面固然为佃农解除痛苦,减轻负担,实际上实为保护地主,帮助地主。”他说:“实行三七五减租,可以避免共产主义的流血斗争,温和地调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逐渐达到民生主义的目的。”
这可以说是陈诚式的对大陆失败的“反思”。说话之间,不知陈诚心中可会掠过几丝悔之晚矣的悲凉。
陈诚的土改使台湾政局基本稳定下来。封建租佃关系基本被摧毁。大量无地农民成为自耕农。粮食产量大大提高,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稳定了国民党的统治。
“围剿”工农红军的悍将陈诚,最后竟以土改专家闻名于世。其所著《台湾土地改革纲要》一书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及阿拉伯等国文字,风行全球,成为很多国家实行土地改革时之重要参考资料。
如此结局,这个行伍大半辈子、立志拯救中国的人,一定始料未及。
陈诚后来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一直非常含蓄。1961年8月访美期间,美国人拉拢他,把1955年以来中美大使级谈判的记录拿给他看。陈诚看后对人说:“中共拒绝美国一切建议,坚持美国舰队及武装力量退出台湾的做法,不受奸诈,不图近利,是泱泱大国风度。”
他1965年3月5日去世。去世前两天已不能进食,他摒退医生护士,召长子陈履安带纸笔至其身边,口授遗言:
一、希望同志们一心一德,在总裁领导之下,完成国民革命大业。
二、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军民,共此患难。
三、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
这份遗言耐人寻味。既不提“反攻”,也不提“反共”。一些国民党人想在其遗言中,加上“反共反攻”内容,陈诚夫人不同意;找到蒋介石,蒋介石同意不修改。
1918年被杜志远一火车拉到北京的陈诚,1965年8月葬于台北县泰山乡同荣村一块儿海拔400米的山腰平台上。
参加中共一大帮助组建中国共产党、又最先提出国共合作的国际代表马林,后来回到自己国家荷兰,在码头工会担任秘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了荷兰的抵抗运动,编辑秘密报纸《斯巴达克》,被德国法西斯逮捕并判处死刑,于1942年4月牺牲。
(未完待续)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并代表国防大学赴美军院校讲学。兼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编辑 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