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书都是一束光(沈德红)

摘要:疫情严重时,山里面几乎没有人来了。打工的女儿被封在一座城市的出租屋里,回不了家,更让我感觉烦躁不安。

每本书都是一束光

文/文化信使 沈德红(辽宁朝阳)

  疫情严重时,山里面几乎没有人来了。打工的女儿被封在一座城市的出租屋里,回不了家,更让我感觉烦躁不安。

  我是一个住在山里的文学爱好者,平时喜欢看书写作。我把书分类,一部分是名家名作,一部分是老师们的赠书,还有一部分,是自己发表作品的样刊。这些书大约有二百多本,整整齐齐地摆在书架上。

  山沟里,只有我们一户人家,公婆和我们夫妻俩。公婆都到耄耋之年,爱窝在家里看电视,爱人喜欢领着家里的三条狗,去山上放牧那二十几只羊。大多的时候,家里就我一个人,这样的环境,正适合看书。

  屋里面很安静,太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我的身上,照在我手里的书上。那一行行字,像一双手,慢慢抚平内心的褶皱,让我变得越来越安静。

  看书,让我走进了那么多作家的生活中,去体味文学大咖们的喜怒哀乐。朱自清老师的散文《背影》,让我体味父爱的伟大。读着读着,就被感动得落泪。刘亮程老师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让我几次梦回故乡,因此激发灵感,一气呵成散文《梦里的村庄》。李娟老师的散文《想起爱吐舌头的姥姥》,让我记住了那个可爱刁蛮的小老太。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看冰心老师的一篇散文《小桔灯》。文章讲述的是四十年代战争时期的故事。小姑娘的父亲是地下党,遭国民党追杀而失踪,母亲受牵连,被殴打卧床。小姑娘面对苦难,那种沉着应对的良好心态,让我肃然起敬,想想自己还不如一个孩子有出息,真不应该。这盏小桔灯,照亮了作者下山的路,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现在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每天除了阅读纸质书,也看公众号上推出的关于全民抗疫的文章,那些歌颂医护人员的散文、诗歌,像一缕缕春风,吹散了我的郁闷之情,那些充满正能量的抗疫故事,让我浑身充满了力量。

  打开一本书,就等于走进了一个未知世界,我和书里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处在疫情时期的人,日子过得特别丰盈和充实。

  家里的几个人,在家宅久了,未免焦躁。不出屋的公婆,也走出家门,去大路口眺望,盼望有人进山来。爱人和朋友视频,邀请来家里喝酒,没有人敢来,只好一个人喝闷酒。

  只有我,面对疫情,特别镇静。

  我每天做完该做的事情,沏上一壶茶,手拿一本书,静静地坐在书桌旁读书。真正地体味到了,一杯茶,一本书,一帘幽梦的美妙意境。

  都说读书能激发灵感,我写的散文《当疫情来临时》在辽宁省散文学会的抗疫征文里获得优秀奖,又被省刊《速读》发表。

  我相信,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会在看书的日子里被遗忘。一本本书就是一束束光,照亮我的心路历程,引领着我走出黑暗,一直走向光明的世界。

  (本文发表在《辽宁青年》,经作者授权编发,编发时略有改动)

小链接
  沈德红,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朝阳作家协会会员,北票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新西兰华文报》等多家报刊及今日朝阳网等网络媒体。有作品入选《启功文化在赤峰》《青年作家年鉴》《在希望的田野上》选本,作品多次获奖,接受过媒体采访。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