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里的那些老人们
文图/文化信使 鲍国庆(辽宁朝阳)
前几年,因外孙女去昆明“世青”国际学校读书,女儿女婿随孩子在昆明生活了几年,我们夫妻俩也先后三次去昆明,每次住两个月左右。期间,女儿带我们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游览了石林、九乡溶洞、苍山洱海等景区,品尝了“上座”“桥香园”等正宗的过桥米线,还逛了中国最大的“斗南花卉市场”。
女儿家与外孙女读书的学校隔一条马路,到滇池也只需步行二十多分钟。每天上午,我和老伴到菜市场采购,准备一天的伙食原料及水果。下午,一起散步,有时她为孩子们做比较复杂的晚餐,如不需要我协助,我就自己岀去转。小区里有个篮球场,三个亭子,有人喜欢在亭子里打扑克、玩麻将,我偶尔到篮球场打打篮球,更多时候是到小区外不远处的一个小公园活动,那儿有个较大的亭子,年轻人鲜有光顾,一些老年人喜欢在那里聚集聊天,当地的,外地的,天南海北,口音各异,谈天说地,很是热闹。一段时间,几乎每天下午我都去,如果不去见见他们,心里就觉得缺点什么。其中的几位,我印象深刻。
一位92岁的退伍老兵,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左肩胛骨被弹片击伤,留下残疾,左胳膊抬不起来,但老人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家住6楼,有电梯,他坚持步行上下楼,再走到公园与老友聊天。他在房产局退休,除了退休金,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伤残军人补贴。听说我是辽宁人,老人家特别兴奋,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了当年从丹东过鸭绿江去朝鲜及在战场上打美国鬼子的故事,听着真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老功臣的敬意油然而生。
一对老夫妇,都90岁,每天下午两点左右,老先生一手柱着拐,一手拿两个座垫,先来到亭子,自己坐一个垫,老伴的垫放在自己身边占好位。几分钟后,老伴蹒跚而至,坐到垫子上,第一件事是从衣兜里掏出两块糖,剥开糖纸,一块送到丈夫嘴里,一块放进自己嘴里,天天如此。老先生不爱言语,坐在边上,眯着眼享受他的那份甜蜜。老夫人则不然,非常健谈,糖在嘴里还没含完,便开始向众人展示她嘴上的功夫。她告诉我们,他俩结婚至今,穿的衣、裤、鞋全是自己亲手做,从来不买,觉得穿自己做的最舒服。还说老先生像小孩儿,除了吃饭、拉屎、撒尿,她什么事都得管。那种恩爱,那种依恋,真让人羡慕。他们的生活,不在于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菜,住什么房子,只要俩人在一起,就幸福。这种最朴实、最本真的爱,让那些“海枯石烂不变心”之类的豪言壮语,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一对与我年龄相仿的夫妇,退休后从武汉来昆明,在儿子家帮助带孩子。这位女士是随在鞍钢工作的父母南下支援武钢建设,从而到武汉读书、工作、生活,因为我岳父从鞍钢退休,内弟又在鞍钢工作,所以跟她聊起来感觉很亲切。她的先生是武汉当地人,在武汉一所水利学校退休,也曾是从事后勤管理的校领导,我俩就更有共同语言了。跟他们谈天说地,既有老乡的亲切感,又有老同事般的和谐默契,很是惬意。
一位山东的女士,50多岁,来昆明做家政,照顾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这位老先生因腿部疾病,不能行走,她就每天推着轮椅带老先生来公园散心、聊天。她说,改革开放前,山东那儿穷,尽吃用地瓜干磨成粉蒸的馍,不好吃。现在生活好了,总吃白面馍,年节还要蒸花馍,各种形状,多种颜色,既好吃,又好看。在老先生家,平时也发面蒸花馍,还经常给老先生做鲁菜中最有代表性的“葱烧海参”,就是调着花样,做些软烂营养、色香味美适合老年人的健康美食。大家纷纷向她伸出大拇指,老先生更是向她表达了感激之情。老人家满意,子女们高兴,所以,每逢节日,都要送她工资以外的红包,并给回家探亲的来回车票钱,休息日还经常带老父亲和她到周边景点游玩。我觉得这就是人与人厚情重谊的完美体现,是奉献与尊重的最佳诠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间美好。
还有一位很特别的人,他约70多岁,每天下午两点左右,开一辆红色电动三轮车,停在亭子东侧,然后,拿一小折叠櫈,一小背包,来到亭子里,坐在亭子南侧的櫈子上,不与任何人交流。他坐好后,先从背包里取出一张大概折成三折的报纸,也不打开,就那么翻过来调过去地看。几分钟后,从包里取出香烟开始抽。然后再从包里掏出来一块糖放嘴里。吃完糖,从包里拿岀一瓶水喝几口。这一套程序,他在这儿两个小时的时间,要循环往复两三遍。后来,据一位知情者介绍,这位先生耳聋,时间久了,语言功能也有了障碍,所以,不愿与人交流。
女儿一家已回北京两年,我也就没再去昆明,有时想起亭子里的那些老人们,还真是挺想他们。那是一道质朴而美丽的风景,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体会到了人间最本真的幸福滋味,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最为珍贵的是情谊。
愿世界越来越美好,百姓都安居乐业,老人们都幸福安康。
小链接鲍国庆,蒙古族,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54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贾家店国营农场。2014年10月从辽宁省朝阳市财经学校退休。热爱篮球、写作。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