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荆烧(鲍国庆)

摘要:从十一二岁开始,每年秋天都要上山割荆条,供做饭烧火之用,我们都称“割荆烧”。

割荆烧

文图/文化信使 鲍国庆(辽宁朝阳)

  从十一二岁开始,每年秋天都要上山割荆条,供做饭烧火之用,我们都称“割荆烧”。

  干活须要家什妙。砍柴前,要先磨刀。磨刀时,每磨几下,我就用手在刀刃上刮刮,看锋不锋利,这时如果爷爷在旁边,他就会说:“磨刀不用看,全仗一身汗。”爷爷对我要求严,经常给我出算术题,他看挂钟计时。有时岀作文题目,让我练习写作。还让我用砚台研墨,教我写毛笔字。可惜我只学到些皮毛,辜负了他的苦心。

  磨好刀,将两条拘绳缠在扁担上,带着这些装备从家岀发。途中在路边割一些嫩榆树枝,编成6根l米多长的靿子,也缠在扁担上,然后蹚过村东的老虎山河,再攀到对岸的山上。因山脚下的荆条割得频繁,大多是一年生,太嫩,所以我们都是到半山腰以上的地方,那里有生长多年的老条,经烧。上去之后,几个伙伴分散开,各占一片,放下扁担,便挥镰斩棘。割时,让割下的柴尽量多,茬儿留得短一些,但又不能太短,太贴地皮割,刀容易砍到石头,握刀的手也容易碰石头或荆条茬而受伤,所以,自己要把握好。割的过程中,微微山风不时爱怜地抚摸着脸颊,而火辣的太阳却毫不吝啬地把炽热无情地砸在我们身上。大约两个小时,差不多割够一挑儿了,便开始捆扎。先用榆树靿子将柴捆成6个小捆,再用拘绳捆为两个大捆(拘绳是将两米长、手指粗的绳子固定在一个近l尺长的杈木上,形成有特殊功能的绳子)。先用拘绳将三个小捆拢住,再将绳头从杈木中间穿过来,然后一只脚蹬住柴捆,双手用力拉绳头,拉紧后盘扣在杈木尖上,绳头压在下面,绝不缓扣。两个大捆都捆好后,将扁担的一头从柴捆中间插入,举起来,再将扁担另一头插入另一捆柴中,插好后,顺势放在肩上挑起。沿“之”字形路线下山,扁担还要依山势在两肩上交换,换肩时不用放下,扁担在脖子后的两肩之间,头一低,身体稍微转一下,就换过来了。因山势太陡,不能挑着绳子下山,不然,悠荡的柴捆一旦刮到山体,易发生滚崖。

  欣赏着扁担“吱呀吱呀”的乐曲,享受着收获的无比愉悦,下山来到河边。放下柴,找一处冒水的小泉眼,用手轻挖几下,只需等几秒钟,水就清了。在烈日下“战斗”两个小时后,能趴在河边,看着鱼虾神游,听着鸟语蛙鸣,再畅饮一顿甘甜的泉水,那个爽!“小河的水清悠悠,庄稼盖满了沟……”,惬意的小曲儿便情不自禁地哼了起来。休息片刻,脱鞋,起挑儿,过河,虽然河底遍布卵石,但是历经磨练,硬茧当家的脚板,一点儿都不怕硌。有一回妈妈来山下接我,要替我挑柴过河,我说,不行!她不信,非坚持,结果刚走到河中间,脚被硌得站不住,倒在河里,我赶紧将她拉起,扶她过河。柴被冲走几十米,捞上来后重量又增加了不少。她就是要尽自己所能,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这种朴素而伟大的母爱,让我既暖心又心疼。

  到家后,打开拘绳,将小柴捆整齐地摆放在院墙的墙头上,便于日晒风吹,干得快。期间还要给柴捆翻个儿,等干透了就收起来,垛入柴房。再割回来,接着往墙头上摆,一秋天要摆满两圈儿。摆放和收柴时,经常会得到门前老榆树下看孩子、纳鞋底、聊天、乘凉的邻家奶奶大娘们的几句夸奖,心里美美的。

  割柴不但辛苦,也有一定的危险。一次,割着割着,突然碰到一个马蜂窝,急眼的野蜂向我发起疯狂攻击,虽然用荆条和镰刀拼命驱赶,手和脖子还是被蜇了,真是疼死人了。还有一次,因镰刀用得时间长了,钝了,割柴时,刀从柴上蹦到了我抓柴的左手食指上,正好砍在关节部位,骨头都露岀来了,好在没有伤骨。这时,小伙伴铁牛让我往伤口处尿尿,听村里老人说:小男孩的尿能消炎,还可以当药引子。我也不管有没有道理,情急之下就这么做了。冲过之后,常胜帮我用镰刀把衣服里子割下一小条,缠上止血。回到家,及时用了消炎药,别说,手指还真没发炎,但留下的刀痕至今清晰。另一次,更惊险,那是柏林、长友我们仨伙伴一起上山,三人分散开,已经割了一会儿,我忽然发现附近一处十几米高的陡崖上,有一些特别好的荆条,又高又粗,便拿着刀,带一根靿子,爬了上去。等割完这些好柴,用靿子捆好,准备下来时,麻烦了,往下一看,又高又陡,双腿竟然抖了起来,如果跌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我看柏林距我较近,忙喊他:“柏林!快来!扶我下去,我腿有点抖!”他听到后,放下镰刀,快速冲过来,爬上陡崖,来到我身边:“多危险呀,可不能再上这么陡的地方了,柴就别扛了,扔下去吧。”我便将柴捆扔下陡崖,落到下面的缓坡上,扶着他慢慢地下了陡崖。这时,长友也从远处奔了过来,询问情况并安慰我。我长舒一口气,拉着他俩暖暖的手,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岀来。打那以后,陡崖上有再好的柴,我也不眼馋了。

  十几年的割柴经历,让我强健了体魄,磨练了意志,加深了亲情,厚重了友情,可谓收获多多,是儿时生活中非常难忘且很有意义的一部分,不仅有苦累和危险,更有快乐与满足,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小链接
  鲍国庆,蒙古族,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54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贾家店国营农场。2014年10月从辽宁省朝阳市财经学校退休。热爱篮球、写作。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