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驻嫩江(四)
文图/文化信使 张俊清(辽宁凌源)
(四)广场“红牛”依江水
为让我们玩的开心,6月12日在晚饭后夕阳一抹的时候,亲家公亲家母俩就兴致勃勃地领我们去广场了。广场北倚嫩江大堤,东南与县政府办公大楼衣襟相连,只一马路斑马线隔划而已。广场并不大,但它却是嫩江人民休闲玩耍、幸福撒娇的快乐地儿。广场上足有几千人,密密的,都在运动。打球的、跳舞的、唱歌的、放风筝的、抖空竹的,倒也乐曲飞扬,人声鼎沸。最惹人瞩目的是穿着七彩裙幅、腰扎彩带的美女和头戴礼帽、手拿扇子的帅哥,都站成排,几乎占了广场三分之一属地。随优美嘹亮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响起,他们就像风儿一样轻飘飘、呼啦啦地一齐翩翩起舞。那千人整齐划一的律动,绝对让人震撼。
徜徉中,我在广场的东北角,蓦地看见一特别的景致,它既不是华丽的画幅,也不是凝重高贵的雕塑,而是一个上世纪人人都熟悉的拖拉机。高筑的墩台上,一通红通红的链轨拖拉机,正呈奔进状对着滚涌的嫩江。这种拖拉机也叫推土机,顾名思义,其主要功能除工程上推土外,也是农业上垦荒垫地、耕地收割的大型机械化工具。它是履带式,因此也叫链辊拖拉机。由中国洛阳生产,牌名为“东方红”。是上世纪60至90年代响彻中国大地的“红牛”,它在我国工农业生产中立过汗马功劳。
“红牛”旁立一黄色石碑,上刻五个黑色虬劲行书字“北大荒精神”。目睹“红牛”,我的思绪立即回到在书本上学到的北大荒战天斗地的难忘岁月。
北大荒地处黑龙江省北部的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地区。那里土地肥沃,大部分为低湿沼泽地,生长季虽较短,但可种玉米、春小麦、大豆、甜菜、高粱等作物。曾经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荒凉地区。上世纪60年代,国家号召开发此地。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及农民来到这里。他们以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战冰天,迎酷暑,执锹抡镐,开着“红牛”,进行了大规模的垦荒辟壤,继而创造了人类拓荒史的奇迹,让一大批国营农场在亘古的荒原上蓬勃诞生。资料显示:北大荒人共开垦出良田3600多万亩,每年向国家交商品粮100多亿公斤。于是,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储备基地。北大荒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十六字之概括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代北大荒人的伟大情怀。今日之“红牛”高昂静立,依旧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国家记忆和嫩江人自己曾经的故事。它无声地告诉人们永远要牢记,眼前及脚下的热土,在火红的年代,在峥嵘的岁月里,洒下的父辈挥汗如雨的荣光。今天的年轻人和后来人,一定要铭记和传承,向着明天,继续以“红牛”精神创造生活,拥抱幸福前行。这样想着,我在拖拉机和碑石前又一次并拢了双腿,除把身影留下外,更多的是把艰苦年代北大荒人所创造的不朽史诗和敬仰深深地摄入。
漫步在平坦宽阔、商摊儿密集的护城大堤上,看看脚下缓缓流淌的嫩江水,心也便有了无限的畅快。江水不太大,呈褐黄色,但比起松花江水来,可清澈多了。它忽忽悠悠,自北来,进县城河段时,被东西横向的大坝截拦,就一扭头向西而后奔腾南折了。此时,太阳西沉,瑰丽的夕照,平铺水面,犹如红黄相染的大绸缎,把岸边的楼宇尽揽怀中。望望江对岸的内蒙古莫旗,映入眼帘的依旧是无边的草绿和树的蓊郁。我们一行人站桥看江,扶栏看景。任江风爽爽,任心地放飞。亲家公指江水浅流处告诉我,那是他们游泳玩耍的地方。我不禁担忧起来,这么大这么深的水,不危险吗?毕竟是江啊!亲家公看出我的心思,笑着说:“大凡江边长大的人,都有玩水的本领。”于是,我又折服于江边长大的孩子们的特技了。看看脚下,一桥跨江,连接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区)。心想,有机会必走过探看之。
(未完待续)
小链接张俊清,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64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凌源市杨杖子镇杨杖子村。1982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至今,现就职于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中共党员,河北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毕业。中学高级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朝阳级多项教学科研项目领导人和主持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2011年12月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张俊清诗文集——溪流抱月》,2012年9月被收录到《朝阳作家名典》中;2014年6月凌源电视台“文化凌源”栏目以《文学的守望者》进行了专访专播。2019年3月,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了个人教学专著《三尺讲台千江渡》,2020年12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乡旅与梦》。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