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特稿
儿时元宵节
文/文化信使 杨广大(辽宁朝阳)
元宵节也称灯节,它是春节的延续,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在元宵节燃灯放焰的习俗。唐代诗人卢照邻“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的诗句就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空前盛况。
我儿时的元宵节,远没有卢照邻笔下的元宵节那么壮观,过得虽然俭朴,却也别开生面、饶有风味。
扭秧歌办灯会算是年年必有的大型活动。元宵夜人们组织起足有三四十人的队伍,各个踩着高跷,手里举着纸糊的里面点燃蜡烛的灯笼,踩着铿锵的鼓点扭起了欢快、豪放的东北大秧歌。秧歌队到谁家拜年,谁家就会摆上一张桌子,沏上一壶茶水、放上几盒香烟之类的物品算是作为酬谢。我们一群小孩子可是乐开了花,劲儿劲儿地跟在后面看热闹。明亮的灯笼随着人们的舞动而上下飘逸,看得人眼花缭乱,真就有了“疑星落”的幻觉。举灯的人们走在大街上或是胡同里,于是灯笼连成长长的一串,像一条美丽的火龙在天地间穿行,那种灵动的柔媚姿态,那种带有些许朦胧的神秘,那种饱含浓浓诗意的洒脱,让人看得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撒路灯也是元宵节一道必不可少的靓丽风景。人们用谷糠或是高粱壳拌上煤油,装在一个废旧的水筲或者铁盆里,在长长的胡同里隔大约五六米放一堆,每放一堆就用事先备好的火柴点燃一堆,最后一个个燃烧的火堆连成一条极富诗意的长线,像一条慢慢游动的漂亮火蛇划破了寂静的夜幕。更有勤快的村人将路灯撒到了村边的西山上。只见长长的一串路灯像一支神秘多彩的画笔,就那么随意地轻轻一抹,便描绘出了西山的清晰轮廓,看上去异常醒目,有着大气磅礴的壮丽。像群星在浩瀚夜空中频频闪烁,又像如今人们装饰在高楼大厦上的彩灯一样流光溢彩。
最快乐的事当然是放“焰火”了。吃过晚饭,天刚一擦黑,我就和几个小伙伴带上火柴,拿上家里用过的光秃秃的旧炊帚疙瘩,乐颠颠地跑到村东头的野地里,拣些高粱、玉米茬子之类的柴火堆在一块燃起一堆火。当时年幼无知,多年后我才知道这在野外燃起的“火”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篝火”。我们在火焰欢快舞蹈的火堆上把炊帚疙瘩点着,纷纷把呼呼冒着火苗的炊帚疙瘩使劲地抛向夜空,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看上去就像现在人们年节燃放的烟花一样璀璨。当炊帚疙瘩燃烧不好时,就攥在手里抡起胳膊猛转几圈,然后顺势抛向空中,这样不仅亮度大而且抛得高。如此一次次反复抛掷,却毫不知累,直到炊帚疙瘩散板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家里,一头扎在热呼呼的土炕上沉沉地睡着了,那梦的天空自然是一片灿烂。
小链接杨广大,辽宁北票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监事,北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辅用书、中学语文考试阅读分析题、各种散文选本,出版散文集《故园风物》。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