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力作”专栏
长期身处和平年代,极易使人在乐享生活、争名逐利、心浮气躁、得过且过的状态中慵懒倦怠,放松警惕,消弭斗志,忘却初心,淡漠使命,弱化担当。作为负责任的网络媒体,极有必要重复呐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是一位勤勉自强、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影响深远的军中俊杰、爱国学者。其作品以说理透彻、恢宏大气、振聋发聩而著称,独具提神醒脑、救赎灵魂、正心正念之功效。
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警示当代、鼓舞民志,更为启迪后世、昭告未来,经请示将军同意,本网编委会决定于2020年3月12日开启“一南力作”专栏。愿借将军力作,爆燃民族精神之火,积极践行“导引群心、朝向太阳”理念。
敬请各位网友多多转发,助力公益善举,共襄复兴伟业。
心 胜
文/金一南
第三章 战略之思
领导者的判断出错,胜利的希望即会渺茫,此时部属的鲜血或许能够力挽狂澜,或许不能。尽管世上无人不犯错,但一定要避免关键时刻、关键人物的战略思维出错。
恰当性即有效性
战略思维的焦点是对目标的判定。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战略。
战略的现实性与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目标的现实性与有效性之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目标选择既决定战略本身的性质——攻还是防及攻防程度,这也决定战略实施的成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美国对德国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目标最初选定为军事设施、工矿企业、大中城市、交通及能源设施。投弹量分配如下:
军事设施:30.5%;
工矿企业:13.5%;
大中城市:24%;
交通及能源设施:32%。
从1939年10月至1945年5月,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战略空军共向德国61个城市投下50万吨以上的高爆炸弹、燃烧弹和杀伤炸弹,炸死30万人,炸伤80万人,摧毁住宅360万套,相当于德国全部住宅的10%,使750万人无家可归;其中德国首都柏林被全部摧毁的地区达到70%。(瑞吉纳德·布雷特诺《决定性战争》,第13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但这种将德国后方几乎所有目标都包括进去的攻击方法,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轰炸虽然使德国损失巨大,但对其军工生产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因为对房屋的破坏与对机床的破坏不成比例,所以德国恢复生产的速度比预料的快得多。
为维持花费巨大的战略轰炸,英美两国都倾注了血本。当时英国军火工业的50%投入空军生产,美国的投入比例是35%。投入如此巨大,就是希望通过战略轰炸尽快摧毁对方的战争潜力和战斗意志。但由于没有抓住什么是影响德国战争潜力的关键目标,大量弹药被倾泻到非关键目标之上,炸了半天,也未使对手的战争潜力受到真正的重创。
直到1944年,英美空军才领悟毛病出在目标选择上。诺曼底登陆前后,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战略空军对目标重新做出选择:以德国的交通及能源设施为主要攻击目标。
这一改变立即使战略轰炸变得真正有效。交通运输线的破坏对德国的煤炭分配造成灾难性影响,鲁尔区的煤和焦炭堆积如山,运输几乎完全停顿,很多工厂设备完好却也只能停产。对石油加工厂的轰炸更使德国石油产品从每月近32万吨急剧下降到每月17000吨,生产能力损失达95%:橡胶产量也从每月12000吨下降到不足2000吨,仅为原来产量的16%。德国的战争潜力因此迅速下降。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英美的战略轰炸才变成了真正的战略轰炸。
美国军事理论家瑞吉纳德·布雷特诺评论说:“如果盟国能够更早懂得目标恰当性的重要,而以最恰当的目标置于较不恰当和完全不恰当的目标之前,将有多么大的不同。”他特别强调说:“目标的恰当性,无论多么强调也不算过分。除非对这个原则能彻底领悟,否则人员的伤亡、资源的损失都会变得毫无意义,本该短期结束的战争状态也会无限期持续下去。”
布雷特诺在这里提出的“目标恰当性”问题,除了一般性地指出选择目标对保证战略实施成功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外,还触及现代战略观念的一个重要演变。
一直到20世纪世界大战发生之前,由于物质生产水平的限制,人类的战争活动基本局限在狭小的战场空间之内,战略视野受到极大限制。同时由于物质运用能力的有限,在被称为“前线”空间范围内,构成“目标”的事物也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下,目标选择的空间远不像今天这样广大,其在战略运用中所占比重远不像今天这样突出,更没有严重到由于目标选择不当导致整个战略失效的地步。
这的确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当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拥有的手段非常简单、对客观外界的了解也十分表浅的时候,针对可供选择的有限目标却感觉到选择的余地非常大,目标的变换也随心所欲,没有那么多限制。但当物质生产水平越来越高、拥有的手段越来越多、对客观外界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可供选择的目标也越来越多的时候,对选择的限制却变得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从无所不能变成有所不能。产生战略对抗关系的各方,每一方都感觉自己是在戴着镣铐跳舞。
这就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物质运用能力空前提高所结出的果实。其中有苦果,也有甜果。苦果是相互毁灭能力的出现,甜果是追求更高目标的要求。在这两个果实的双重压力之下,现代战略从神游寰宇、逍遥八荒、无所不用其极的思维驰骋,变成了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运用有限实力、针对有限目标的精密规划,“限制”(Limit)一词日益成为现代战略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一基本特征集中聚焦在目标的选择与确定上。目标选择的恰当与否,对战略全局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核心与关键。
目标选择的恰当,指所选目标与战略意图的恰当、与自身实力的恰当、与运用环境的恰当。目标选择与确定的过程,就是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相契合的过程;而目标选择的恰当,恰恰表明人们的主观世界正确地反映了面对的客观世界。
即使经过深思熟虑的目标也并非一经确定就万事大吉。如果不能控制由目标牵动造成的利益强度转化,或对这种转化毫无准备,所确立的目标也可能反过来对利益造成损害。
所以歌德说: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己。
歌德是大文豪、大诗人,但其这句话绝非仅仅适用于文学创作。当人类从无所不能的狭小空间进入有所不能的广阔世界之后,歌德的这句话就变得越来越值得回味。
在目标的恰当性越来越关联到战略成败的时候,大战略家对目标的掂量与选择,就成为了巨匠在限制中的表现。
(未完待续)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并代表国防大学赴美军院校讲学。兼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编辑 张婧 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