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首次发现熊陶尊及其酒元素的文化价值研究(上)(邵国田 王冬力)

摘要: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熊陶尊内壁的沉积物中,经科研部门于2018年年初检测出水果酒的元素。

本网特稿·公益宣传

红山文化首次发现熊陶尊及其酒元素的文化价值研究(上)

文图/邵国田 王冬力(辽宁朝阳)

  [摘要]: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一件红山文化时期(距今5000——6500年)熊陶尊内壁的沉积物中,经科研部门于2018年年初检测出水果酒的元素。这一检测结果首次证明红山文化时期已经能够生产水果酒,并专用祭祀的神器——熊陶尊去盛以祭祀其神灵。根据这一考古新发现,首先证明辽西地区的古代自然资源中有哪些水果能够用于制作酒,又甄别出以往发现的红山文化陶器中,有若干种类与制酒业和饮酒有关,由此判断出在红山文化中期和晚期,存在着十分成熟的制酒业,甚至有粮食酒的存在。这与红山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文明古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完整的“祀制”和巫觋为主要成员的神权社会和大量频繁的祭祀活动相一致。

  [关键字]:德辅博物馆  熊陶尊  红山文化  酒元素  史前文明

  众所周知,辽河流域及其两翼——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十分发达,我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认为:辽西红山文化三种文化遗迹的发现,年代要早于五千年……确比中原先行一步。郭大顺也同样提到:红山文化原始公社氏族部落的发展已达到产生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说明在由氏族向国家过渡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辽西地区曾先走一步,经历了从古文化向古城、古国发展的全过程。其中的红山文化被称为这一地区史前文明的“脊梁”,尤其是近30年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更使人们看到了闪耀在燕山南北最为明亮的中国古代文明之星。牛河梁大型祭祀遗址的发现,呈现在面前的是等级森严的“古国”的缩影。无疑红山人已迈进了文明社会门槛。在这个以神权为主导的古国里,有没有酒的存在,是一直困扰学术界的重要“课题”。虽然在东山嘴等祭祀遗址发现一系列的三足小陶盅,提示人们这里存以酒为祭品的可能,但不是有酒的直接“证据”。

  2018年年初,一项化学检测报告,确凿地回答了这一备受关注的“课题”,那就是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的熊陶尊内壁的沉积物检测出酒元素。

  现就相关问题阐述如下:

  一、关于熊陶尊和尊内沉积物的检测

  2016年,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收藏了一件熊陶尊。2017年8月,由郭大顺定名并断代。2017年11月9日,由辽宁省文化厅文物局组织的文物鉴定小组,对朝阳市德辅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进行鉴定时,对这件夹砂红褐陶熊形尊很感兴趣,主要是器物的造型十分罕见,共同认为这是一件辽西一带新石器时代的陶礼器。尽管是收集于民间,但收藏时尊体内还是原装土,这样就会保存一部分信息。经过鉴定小组的认真鉴定,采用考古学界类型学比对的方法,根据器物的夹砂陶质、烧制火候、直口圆唇、两侧横划竖排的“之”字纹和写实圆雕的艺术造型,时代定为红山文化时期,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附件一、附件二)。经郭大顺先生的提议并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我们将熊陶尊实物送至该所的化学试验室,由试验人员赵春燕女士现场取出尊内壁附着物样品两份,并会同瑞士步琪公司试验室和清华大学化学试验室进行了长达五个月的检测试验工作。

  现将此尊的形制、内壁附着物的检测报告与分析作如下说明。

  1、熊陶尊的形制

  尊为夹砂红褐陶质,外敷细泥,火候不匀,有大块灰色斑块。整体圆雕出一只立熊形。尊口位于熊脊部,椭圆形,直口圆唇,略敛,矮颈,尊腹即熊腹,下出四个粗壮的足即为熊之四腿。熊吻前伸,鼻部翘起,嘴紧闭,双目为细三角形,睛为贴塑小圆饼,显得格外有神。双耳为贴塑,尖叶形。腹之两面均划刻出横向竖排的直线“之”字纹,共四排,前后延伸至肩与臀部。排与排间的“之”字尖相对,故有菱形网格纹的艺术效果。尾较短呈三角形后突。通高6.6厘米,腹部最宽6.2厘米,通长12.2厘米,口最大径4.6厘米(图一)。

图一为朝阳市德辅博物馆馆收藏熊陶尊(1.左视照片;2.正视照片;3.后视照片;4.平剖图;5.俯视照片;6.仰视照片;7.腹部左侧拓本;8.腹部右侧拓本)

  熊陶尊的塑造艺术十分高超,熟练地掌握了熊的头、身体和四肢的比例关系,形象与神态追求写实。古人称熊为“蛰兽”,也就是随着春天惊蛰节气的到来而结束冬眠周期的一种野兽,其季节符号的物候特征,显然要比其他同类哺乳动物更加明确易辨③。在高度写实的基础上加以神化,显示了史前艺术大师们的高超的雕塑水平,是五、六千年前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推测此熊陶尊应该为供奉在神庙,祭祀时盛装珍贵液体的器具。

  2、对熊陶尊内壁附着物的检测情况

  标本是德辅博物馆于2017年9月6日将熊陶尊送检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化学试验室,并现场将熊陶尊内壁的沉积物进行精心细致地提取,共两份(图二)。这次检测是由考古研究所化学试验室负责化验的赵春燕女士承担。检测工作共进行5个月,于2018年3月22日,检测报告正式形成。具体结果如下:

图二 在熊陶尊内壁提取标本装袋封存

检测报告


样品的质谱图

  以上的检测报告证明,这件熊陶尊陶壁上所附着的沉积物是由水果发酵而产生的酒的凝结体,即此尊盛过水果酒。一般意义上的尊就是储酒具。此尊体量较小,实测容积为55毫升,如果是实用器,那当是饮酒具。另一种可能则是,尊是件祭祀所用的供器,尊内所盛的酒则是祭品,而不是为饮用而设。

  这一发现十分重要,至少证明早在距今5000—65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就能够酿造果酒用于饮用,或用于供奉祖先。也有一种可能便是巫觋们作法所饮用的必备品,在酒精的作用下精神亢奋的巫觋才能施法以沟通天地。这在今天萨满教活动中也是常见的事。因此,人们将酒又奉为神物,是巫沟通天地、敬奉祖先的介质之一。

  二、熊陶尊酒成分的检测与现代果酒中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

  酒是一种必须经过发酵才能获得的食品。它是由一种叫做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乙醇的过程。而果酒的酒精发酵是指果汁中所含的已糖在酵母菌的一系列酶的作用下,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最终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果汁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直接被酒精发酵利用,蔗糖和麦芽糖在发酵过程中通过分解酶和转化酶的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果糖并参与酒精发酵。但是,果汁中的戊糖、木糖和核酮糖等则不能被酒精发酵利用。酵母菌的酒精发酵过程是厌氧发酵,所以果酒的发酵要在密闭无氧的条件下进行,若有空气存在,酵母菌就不能完全进行酒精发酵作用,而部分进行呼吸作用(丙酮酸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大量热能),使酵母发酵能力降低,酒精产量减少,这个现象很早就被巴斯德发现,称为巴斯德效应。所以果酒在发酵初期,一般供给充足空气,使酵母菌大量生长、繁殖,然后减少空气供给,迫使酵母菌发酵,以利酒精的生成和积累。

  酒精发酵是相当复杂的化学过程,有很多化学反应和中间产物生成,而且需要一系列酶的参与。在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有机酸和氨基酸,主要有: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柠檬酸、草酸、乙酸、乳酸和一些氨基酸。果酒中酸的成分的来源有两种,一种为原材料中带来的,如葡萄中的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酸;另一种是通过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如琥珀酸、乙酸、乳酸和多种氨基酸。

  正是检测结果中的琥珀酸、乳酸两种有机酸只来源于水果在经过发酵的过程才能产生,这完全可以说明:熊陶尊在红山文化时期祭祀时里面盛放的是某种果酒。那么,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究竟是用哪些水果作为原料酿造了酒的呢?我们将辽西地区生长的水果中有机酸分别与熊陶尊里面附着物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可知结果。

  1、山葡萄: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葡萄科,葡萄属。生长于海拔200—1200米的山坡、沟谷林中或灌木丛中,喜欢松散的酸性土壤。

  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安徽、浙江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区。

  经考古确认,敖汉兴隆沟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出土的野葡萄种子也是实证

  果实中有机酸以酒石酸、苹果酸较高,柠檬酸较低。因为酒石酸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一般不会被代谢,故酒石酸被认为是葡萄果实的特征酸。酒石酸是山葡萄果实的主要有机酸的成分。酒石酸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一般不会被代谢,是葡萄果实的特征酸。而熊陶尊中附着物里没有检测到酒石酸,也可能是含量低于仪器的检测线。这充分说明,熊陶尊里的酒在酿造时的原料中可以排除葡萄。

  2、苹果:为一种外来栽培种类,迄今尚未发现野生原种。

  中国原始野生苹果称为“奈”,生长在新疆地区,故早在史前红山文化时期的辽西地区不存在野生苹果。含苹果酸最高,柠檬酸和酒石酸较低。那么,熊陶尊里面的酒的原料也可以排除苹果。

  3、山楂:属落叶乔木,蔷薇科山楂属。山楂生长于山坡林边或灌木丛中,海拔100—1500米,生产地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江苏、浙江和朝鲜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山楂适应性强,喜凉爽、湿润的环境,既耐寒又耐高温,在-30℃—43℃之间均能生长。喜光也能耐旱,耐荫,荒山、秃岭、阳坡、半阳坡或山谷,坡度在15°—25°之间最适合生长。

  经考古确认,敖汉兴隆沟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出土的野山楂种子也是实证

  山楂果实有机酸含量以苹果酸较高,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较低。其中,含量较高的苹果酸与熊陶尊里面附着物的检测结果中的苹果酸相符,可以说明,熊陶尊里面酒的原料中有山楂的可能性

  4、梨:落叶乔木,灌木。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科苹果亚科。

  辽西地区主要盛产秋子梨种类,它耐寒,耐旱能力强,秋子梨系统分布在燕山、辽西暖湿、半湿区域,黄土高原及西北灌木区冷凉半湿区域,年平均气温8.6℃—13℃之间。代表品种有:京白梨、南果梨、安梨、花盖梨、酸梨、香水梨等。含苹果酸较高,柠檬酸、奎宁酸较低。

  与熊陶尊里附着物的检测结果中的苹果酸相符,可以说明,熊陶尊中酒的原料有梨的可能性较高。

  5、山枣:野生、灌木、鼠李科属植物。

  早在兴隆洼和兴隆沟红山文化等处遗址的水选中发现了大量的枣核。分布于辽西、华北及中南各省,生长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或平原,野生山坡、旷野。喜温暖干燥的环境,耐寒耐旱,耐碱。含苹果酸较高,酒石酸、儿茶酸较低。

  与熊陶尊里附着物检测结果中的苹果酸相符。可以说明,熊陶尊中酒的原料有山枣的可能性较高。

  6、桃:落叶小乔木,蔷薇科桃属植物。原产于中国,分布于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四川、浙江、上海、江苏、新疆等广泛地区,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含苹果酸较高,草酸、柠檬酸、甲酸较低。

  与熊陶尊里附着物检测结果中的苹果酸和草酸相符。可以说明,熊陶尊中酒的原料有桃的可能性。

  7、李子:是蔷薇科李属植物,对气候适应性强,对空气和土壤湿度要求较高,不耐积水。分布于辽宁、吉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生长于山坡、灌木丛中,山谷疏林区。为重要的温带浆果品种。含苹果酸较高,柠檬酸、酒石酸、草酸、乙酸较低。

  与熊陶尊里附着物检测结果中的苹果酸和草酸相符。可以说明,熊陶尊中酒的原料有李子的可能性。

  8、山杏:落叶乔木,蔷薇科杏属植物。生长于干燥向阳山坡、丘陵草原或与落叶灌木混生,海拔在700—2000米之间。适应性强,喜光,耐旱,抗寒,抗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及蒙古国东部、东南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含苹果酸较高,柠檬酸、奎宁酸、酒石酸、草酸、富马酸较低。成熟果实中苹果酸占总有机酸的95%以上。

  与熊陶尊里附着物检测结果中的苹果酸和草酸相符。可以说明,熊陶尊中酒的原料有山杏的可能性。

  9、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征耐旱,抗风沙,生长于海拔800—3600米温带地区的沙地、丘陵及沟谷地带,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含苹果酸较高,柠檬酸、酒石酸、草酸较低。

  与熊陶尊里附着物检测结果中的苹果酸、草酸相符。可以说明,熊陶尊中酒的原料有沙棘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红山文化时期的熊陶尊里确实是在盛大隆重的祭祀活动中,盛装经过人工有意将采摘收集到的水果经过发酵而获得的珍贵、神圣的酒。而酿酒原料当为山楂、梨、山枣、桃、李子、山杏和沙棘中的一种或几种。

  前举的辽西地区自然生长的野果种类多是现在仍存活于山野中。在距今5000年以前,这里的生态环境要比今天优越得多,年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和植被覆盖率都比现今高得多。生长着茂密的针叶与阔叶混交的大面积森林。其中也必然生长着宜于酿酒的各种水果。此时的先民虽有较为发达的原始农业,但渔猎与采集业仍是他们获取生活资源的主要手段,这便很容易将采摘多余的水果加工成酒,从而促使制酒业的出现。

附件一:朝阳市德辅博物馆馆藏文物定级结论的文件

附件二:熊陶尊鉴定登记表

  ① 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28

  ② 郭大顺.红山文化考古记[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107

  ③叶舒宪.熊图腾:中国祖先神话探源[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07:62

  ④孙永刚.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植物遗存研究[M].2014:22

  ⑤ 孙永刚.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植物遗存研究[M].2014:22

  ⑥徐维盛 李东 刘静 杨月欣:山楂酒化学成分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3(12):122

(未完待续)

红山文化首次发现熊陶尊及其酒元素的文化价值研究(下)(邵国田 王冬力)

  (本文由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馆长王冬力提供)

小链接
  邵国田,内蒙古敖汉人,原敖汉旗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德辅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方向: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
  王冬力,辽宁朝阳人,德辅博物馆馆长,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