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春秋(沈兰香)

摘要:自驾车行驶在回乡的路上,一幅幅秋景画扑面而来又匆匆地向后退去。

故园春秋

文图/文化信使 沈兰香(辽宁凌源)

  自驾车行驶在回乡的路上,一幅幅秋景画扑面而来又匆匆地向后退去。车里放着歌,一句“岁月里温热,记忆里熟悉”不小心触痛了心底的柔软。我把头靠在爱人的肩上,陷入了回忆。

  1992年的冬天,一袭寒冷冻结了我初为人母的喜悦。爱人被村里推荐去市里干训班学习。儿子才两个多月,囟门还没长严,随着呼吸一起一伏。老瓦房四面透风,土墙上结满了厚厚的霜花。我找一些旧衣服,把一个破提包塞得鼓鼓囊囊的放在儿子枕头前挡风。又找一条褥子苫在窗台上。风起的时候,纸顶棚抖动着单薄的身子,“沙啦沙啦”地响。夜里经常有老鼠在棚里掐架,“吱吱”地叫着,撕扯着纸顶棚。我不由地裹紧被子,真怕它们掉进被窝里。屋冷,炕凉。儿子夜里经常哭闹。一天夜里,我抱着儿子坐着就睡着了。冻醒了,一摸怀里空空的,儿子不知哪去了。我慌忙打开灯,儿子光着身子在炕沿边睡着了,身上冻得石头蛋子一样凉。我又愧又急,一把抱起儿子揣进怀里。儿子在睡梦里甜甜地笑着,而我早已是涕泪满腮了。望着满墙闪耀的寒光,我的心紧缩着,只盼这日子能过得快些。当裹着麻包袋子的小水缸里的冰坨一圈一圈地融化,那个冬天,终于在日历上掀了过去。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爱人毕业回来,被安排到村里工作。儿子稍大一些,我在乡里开了一家鞋店。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大哥承包了河边的荒地,建起了葡萄园。

  2000年的春天,我们拆掉了老房子,盖起了五间新房子。新房子红砖到顶,钢筋圈梁。大红瓦是一片片精心挑选的。客厅的棚顶装上了灯池,晚上灯一开,满屋星光灿烂,五彩斑斓。儿子兴奋地满屋跑来跑去。我和爱人盘算着,等以后有了钱,安上暖气,再买一套沙发。小日子里漾满了幸福。

  中秋节快到了,我和爱人商量请家里人都来新房子过节。爱人把老叔也请了回来。快到中午的时候,一辆轿车扬着一路尘沙,驶进了村子。车停在家门口,老叔西装革履,满面春风地走下车来。乡亲们看见了,都聚了过来,拉着老叔问长问短。大哥抱着一大箱子葡萄挤到老叔面前,气喘吁吁地说:“今儿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收葡萄的,刚卖完,耽误接老叔了!”随后把一串串葡萄分给乡亲们品尝。人群里有人问:“多少钱一斤?”大哥应声答道:“九毛!”二婶笑着说:“大小子这回可要发了!”大家都笑了。

  我使出看家本领做了一大桌子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着饭,唠着嗑。公公说:“如今,孩子们都有了好房子,我也就放心了。”老叔兴致勃勃地说起了他在大连的装修公司,说起了凌源房地产的前景……我真切地感觉到祖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那天,老叔走后,爱人坐在院子里,一句话也不说,抽了一晚上闷烟。决定辞去村里职务,进城发展。

  后来,我和儿子被爱人接到了市里。我们开了一家旅行社,买了楼房。老院子一直闲置着,只好卖掉。自公公婆婆相继离开之后,我们很少回老家。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一晃离开老家快二十年了。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特色产业。村里的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在家里栽起了葡萄。大哥大嫂扩建了葡萄园,引进了新品种葡萄。据专家考证,刘杖子乡所处的青龙河流域土壤和光照条件,尤其适合葡萄生长。大哥经常托人给我们捎来老家的葡萄。步行街的水果摊小贩们卖力地吆喝:“刘杖子葡萄,嘎嘎甜!八元一斤,好吃不贵,快来买呀!”

  前几天,大哥打来电话说,葡萄节快到了,央视七套《乡约》要来村里录制节目,让我们一家早点回去。我们再也按捺不住对故乡的思念。一大早,开着车从市里出发。

  渐近故乡,爱人喊:“快看!”把我从沉思里拉回现实。柏油路两旁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大美刘杖子”“一品葡萄乡”。车到村口,记忆里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涌到面前,亲热地递上一串葡萄,让人心生感动。《乡约》舞台就搭在“天呈山庄”的大院里。山庄的葡萄园建在北山上,一座座塑料大棚依着山势整齐地排列着。

  大哥大嫂正在河边的葡萄园里忙碌着。一踏进葡萄园,像走进一个童话世界。一片片大如手掌的碧绿叶子衬托着一串串晶莹的葡萄,像珍珠、玛瑙般发着光,追逐嬉戏着闯入眼眸,挑逗着味蕾。白鸡心味儿淡,含糖量低;红提清甜爽口,汁水充盈;巨峰甜中带酸,余味悠长……小孙女满棚撒着欢儿地跑。这里揪一个,那里揪一个,吃成了一个小花脸儿。儿子、儿媳妇拿着手机对着葡萄不停地拍。大哥忙着打电话往外预售葡萄。大嫂一边打包快递,一边说:“今儿中午不做饭了,午后还有一拨河北过来采摘的游客呢!”爱人疑惑地问“那我们吃啥?”大嫂笑着说:“咱们下饭店!你们老院子,老于家在原来的五间瓦房上又加盖了一层,开“农家乐”,今儿开业,咱们去那吃。”我和爱人都吃了一惊。抬头望去,村里盖起了好几座小楼。我们急忙向老院子走去。

  老院子门前围了好多人。红砖红瓦的二层小楼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巍然矗立。我和爱人相视而笑,鬓角白发在闪烁的泪光中摇曳。不知,如今的故园可还记得我们昨日的容颜。

小链接
  沈兰香,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凌源市人。有诗歌和散文在《辽西文学》《朝阳日报》《燕都晨报》《德州晚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纸刊发表,曾多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