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黏豆包(李文静)

摘要:春节,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符号,一种辞旧迎新、喜庆团圆的象征。

想念黏豆包

文/文化信使 李文静(辽宁朝阳)

  春节,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符号,一种辞旧迎新、喜庆团圆的象征。

  一进腊月,人们就要着手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了。在我老家,过了腊八,家家户户都要淘米磨面、煮红豆,准备蒸豆包、年糕。

  黏豆包,也叫年豆包,是用黄米面包豆沙馅而成的一种圆形美食,寓意把新年的“幸福、吉祥、好运”都包起来,阖家团团圆圆。据说这种美食源于北方土著满族,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寒冬外出狩猎,天寒地冻,无以充饥,因黏黄米比较顶饿,包上豆馅后,算是菜饭都有,所以想出黏豆包这种可以冻着吃的食物来。如今,黏豆包已经成了北方春节必备的特色美食。

  蒸豆包其实最讲究米面,米要泡透,面要磨细。朝阳的土壤、纬度、日照最适宜小米一类谷物的生长,所以米的品质绝对是上乘。先要把大黄米、黄小米或者黄玉米淘净,用清水泡透,然后拿去磨面。我小时候农村还有那种磨米面的碾房,蒙眼的毛驴拉碾子转圈,面越磨越细,蒸出来的豆包格外筋道好吃。时代变迁,现在人们早都用机器碾面了,电闸一合,米面过箩,看起来面虽也细腻,但口感还是差了点传统的味道。

  蒸豆包的关键是发面煮馅。各种面料的混合比例,都是家传秘方,极具技术含量,所以一家一个口味。我母亲蒸出来的年豆包色泽金黄,黏而不腻、挺而不硬,顿顿吃也吃不厌。

  发面也是个技术活,水温要恰到好处,面盆讲究用透气的瓦盆。揉好的面放到热炕头上,盖上棉被捂一宿,直到面团呈蜂窝状就发好了。

  煮豆馅要用红小豆或者大芸豆。晒足了秋阳的红豆、芸豆果实饱满,色泽鲜亮,煮熟后汤色红艳、香味满屋。将豆子捣成泥后,放点糖精增加甜味,当然最好是切几片甜菜,那个甜才是纯天然的甜呢!

  包豆包是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全家人通力合作。记忆里的寒冬腊月,屋外是凛冽的大北风,屋内却氤氲着温馨的暖意。母亲从面盆里抠一小块面团,娴熟地在手掌上压成圆薄饼,放上适量的豆馅攥紧,两手一合包住面团,再不断用手指团动。一会功夫,一个圆润饱满的豆包就包好了;姐姐把包好的豆包均匀地摆放在蒸屉里,形成许多个漂亮的同心圆;父亲手拉风匣,添柴加火,掌管火候;我和弟弟除了负责抱柴禾,还负责品尝新出锅的黏豆包。

  “起锅喽!”母亲终于在大家的盼望中掀起热腾腾的锅盖,如珠似玉散发着诱人光泽的黏豆包呈现在眼前。热气中蒸腾着年的喜悦,灶火里迸溅着爱的欢乐,那软糯香甜的黏豆包满溢着人间幸福的味道。

  黏豆包是北方农家腊月乃至正月的主食,吃起来既方便又美味,一天三顿吃不腻。以前年前的腊月里,家家都会蒸上七锅八锅的黏豆包,将晾凉冻实的豆包摆放在室外的陶土大缸里,压实密封,防止风干,随吃随取。每一次熥好的豆包都像新出锅的一样温润圆润,糯软甜香。若再配上盆东北特有的杀猪菜、血灌肠,那香得真是赛过山珍海味!

  如今的黏豆包,已经成了朝阳地区的年货特产远销省内外,美誉远扬。尤其建平朱碌科镇,这个全国闻名的“杂粮基地”,把“有机杂粮”的深加工产业做大,让黏豆包走上了流水线,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勤劳智慧的人们开发出了不同口味、不同包装的产品以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简装的经济实惠接地气,宜家常自用;精装的轻奢靓丽上档次,是馈赠佳品。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火爆,拥有注册商标的黏豆包也走进了主播网红们的直播间,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种东北的风味美食,也把浓浓的年味带给千家万户。

  昨日逛年集,听到满大街都在高声叫卖:“豆包,朱碌科的豆包,好吃的黏豆包喽!”流动的小摊前,只见人头攒动,不见货物摊主,忍不住也挤进去凑热闹。黏豆包分黄米、江米两种,十个装一袋。黄米的豆包圆润饱满,江米的豆包细腻可人,于是分别买了些带回家,的确好吃,软糯香甜,黏而不腻。可是,挑剔的味蕾总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

  缺点什么呢?是那悠悠的、遥远的旧岁时光,是那热腾腾的、喜庆春节的习俗,还是那浓浓的、难以忘怀的老家的味道?

  小链接
  李文静,辽宁朝阳人。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中学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喜爱读书、旅游,闲暇时喜欢用文字抒发心情,记录过往。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