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故事
文图/文化信使 唐士超(辽宁朝阳)
说起家里这台缝纫机,那可是有年头了。它是上个世纪70年代母亲结婚时的嫁妆。那时结婚盛行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由于家里困难,自行车没有买上,这台缝纫机成了唯一贵重的大件。缝纫机是前进牌的,上面印着火车头的标志。风风雨雨半个世纪,这台缝纫机为这个家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的母亲是个普通的庄稼人,虽说长得单薄瘦小,过日子可是把好手。她勤俭持家,家务活样样精通,尤其是针线活儿,在村子里可以称得上数一数二。我的奶奶去世早,母亲从进门开始,就成了这个家的女主人,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吃饭穿衣问题,都落到母亲一个人肩上。那个时候,人们不怎么买现成的衣服穿,再加上我家条件不好,所以全家人穿的衣服、鞋,不管是单的还是棉的,几乎都是靠手工做。这可辛苦了母亲,好在有这台缝纫机。
每到农闲时节,母亲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忙起针线活。记忆中,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脚下有条不紊地踩着踏板,右手前后转动着滚轮,左手熟练地翻转着布料。在这个笨重的缝纫机面前,母亲的身躯略显柔弱,但在机器脚踏板的踩踏中,在轮儿轻快地扭动下,在整间屋子哒哒哒的声响中,母亲的动作却是如此娴熟,一切又都是那么的和谐。
记得读小学时,每年秋季开学前,母亲都到集上买回一块布料,精心剪裁,再用缝纫机飞针走线。我满怀期待地坐在炕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缝纫机,脑子里满是穿上新衣服到处炫耀的场面。有时会在这无限的遐想中美美地睡着了。一早起来,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已经摆在了枕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小学五年级时,邻居大姐姐在城里打工,回来穿了一条背带裤,这条裤子简直太漂亮了,我眼热得不行,央求母亲给我做一条这样的裤子。于是,母亲去集上买回了一块格子布料,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给我做了一条和大姐姐穿的款式一样的背带裤。我当时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回忆起来,母亲用这台缝纫机,满足了我小时候无数次的虚荣,给了我童年里满满的优越感。
再后来,日子越来越好了,人们大都是买现成的衣服穿了,缝纫机也慢慢地被闲置起来,只是偶尔地用来做个零活,改个裤脚啥的。前几年,弟弟把父母接来城里住,老家的东西什么都没带,缝纫机也就彻底被遗忘了。
前段时间回老家溜达一趟,无意间发现了角落里的缝纫机,它身上堆满了杂物。看到这一幕,心里突然涌上了些许不舍,于是提议把它带回城里。母亲嘴上说,带回去也没什么用,现在谁还用这老机器啊,但是眼睛却是紧紧盯着缝纫机不肯离开。我们把机器拆开,然后抬到车上,运了回来。回到楼上,我把缝纫机擦拭干净,组装好,母亲早就迫不及待地为它找好安放的位置,兴奋得像个孩子,她爱不释手地抚摸着缝纫机,就像一位将军抚摸着自己的战马一样。望着母亲瘦弱驼背的身躯,我的眼睛湿润了。
小链接唐士超,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81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一个小山村,2001年毕业于辽宁朝阳二师普师专业,现工作于辽宁省朝阳县古山子镇中心小学。热爱生活,家庭生活中相夫教子,工作中教书育人,乐享平凡生活带来的幸福。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