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动妇女节特稿
母亲•读书
文图/文化信使 辛秀玲(辽宁朝阳)
日子过得久了,总会有一些倦怠。晨起看着太阳一点点地在山后的云霞中升起,粉色的窗帘变得通明可爱起来,昨晚玩嗨了的宝宝打了几个滚儿,又睡了,院子里爱人和孩子已经开始忙碌起来,打开窗子,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新的一天就这样在清简的晨光里开始了。
记忆里小时候的自己每天早上都是忙碌的,夜里读小说常常到深夜,在母亲n次的絮叨后,不情不愿地熄灯睡觉,如果是看到情节有趣时便会一个人闭着眼睛想象无数种故事的结局。年少的我在那时便养成了晚睡早不起的习惯。那时每天早上被母亲絮叨,因为怕迟到总会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一个又一个的清晨,便如家常便饭一样成了习惯。不过年少时养成的读书习惯倒是蛮不错的,至少在后来那些惆怅的日子里,我便会沉浸读书的乐趣里,暂时忘却那些烦心的过往,虽然是暂时的,但至少让人有了一些清净。
说起喜欢读书,兴趣还是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却认识许多字,听母亲说她小时候特羡慕那些上学堂的玩伴,但是外公早逝,由于母亲是个女孩又性情顽劣,外婆不是很喜欢她,于是断不会有上学的机会了,而没能上学读书也就成了母亲一生的遗憾,为此对我们讲述外婆对他们兄弟姊妹的旧事时总会稍有微词。但是性格倔强的母亲依然没有放弃读书的想法,于是便会在小舅舅们放学回来温课时,不厌其烦地问那些形状不一的文字读什么,就这样记忆超好的母亲竟学会了许多字,开始偷偷尝试着去读小舅舅们的课本,书里的世界让这个固执的女孩对外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于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那个思想绝对保守的年代,十几岁的母亲就产生了出去当兵的想法,刚好那年征兵,母亲就去报了名,可惜被外婆知道了,于是,铺天盖地地一通训斥,甚至不惜动用武力,生生地把母亲这样一个对新事物充满渴望,有希望成为新时代共和国女兵的军人梦彻底扼杀在摇篮中,母亲在气了一阵子后也就放弃了。但是每天略有闲暇依旧是喜欢读书,无论是线装本还是新样式读本,一无例外成为母亲的最爱,而这爱好也被我全部继承下来。
在我儿时懵懵懂懂的时日里,依稀记得母亲会在村子里读过书的老人那里去借书,然后在橘色如豆的玻璃罩子煤油灯下让二哥给读书,或者自己断断续续地读。那大多都是一些才子佳人的爱恨故事,还有一些侠义小说,或者是那些抗日题材的故事,年幼的我窝在母亲的怀里,看着母亲沉醉在故事的悲喜情节里流泪或微笑,而在这种氛围里慢慢长大的我,自然而然地喜欢读书了。
母亲从来没讲过那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或者什么知识改变命运这样一些大道理,但是在那些温饱都是问题的年代,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无一例外地都上学读书了,或许是为了弥补当年母亲不能上学读书的遗憾吧。那时候,父亲在水库上班,一个月那点工资连基本的温饱都维系不了,于是为了供几个孩子,母亲上山打草,挖山药材卖。好在那些时候读书花不了几个钱,也没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虽然没能读到大学,但是都是读到自己不想读为止。
而我给母亲读书听,大概是在十多岁,那时二哥要去镇里读高中,三哥调皮不喜书本。读书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我这个十多岁老丫头的事了,那时,上了三、四年级的我,可以连顺带蒙地读那些故事了,甚至那些繁体字也顺带着认识了不少。母亲每每闲暇就会喊:丫头,妈又借了本好书给妈读书吧!其实每本书在母亲哪里都是好书。于是我便在做完作业后就着灯光开始咿咿呀呀地给母亲读书,但是绝对不会读得太晚,无论多有趣,到时间就必须睡觉,因为明天上学。那时读的书不仅仅是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也陆陆续续接触到了四大名著,虽然当时不慎理解,但是一知半解的也懂得了许多。在给母亲读书的时光里我一天天地长大了,而读书慢慢地也成了我的喜好。上学时候手里只要是有几毛钱就攒了买书,什么小人书、故事书只要是书就来者不拒,也会和家里有藏书的同学借。特别是乡里的小图书馆里的书籍,文学类的几乎读了个编,图书馆的老师曾教过我们,所以读那些书倒也不用花钱,只要不弄坏就成。那时老师留的作业也少,也没有各种各样的补课,读书便成了我学习以外的重要事情了。
书读着读着,我长大了。母亲一天天地老了,再后来,有了收音机有了电视,可以听评书,看电视剧,可是一有闲暇,母亲还是喜欢我们给她读书,似乎听我们给她读书已然成为母亲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或者是早已植入母亲生命里的一种情结了。而后来,我们都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似乎就没有了给母亲读书的时间了。再到后来,甚至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耳聋了,可是那些早年听过的书依然记得,甚至比我这阅读的人记得还清晰。而我也如母亲一样喜欢读书,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并深深地爱着那些读书的时光……或许有一天我也如母亲一样老去,自己读不了书,但是,我想我依然会对读书情有独钟吧!
小链接辛秀玲,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好名声网助理编辑,自媒体平台“蝴蝶诵读”晨读专栏作者,喜欢文字,作品多发于优秀平台,并有文章获奖。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